1.问题:
工作或学习中常遇到此类问题:“XXX的意义(价值)是什么?”,例如“引入该系统的意义是什么?”、“做这个项目的意义是什么?”、“市场营销的意义是什么?”、“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当然,如果谁问“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纯哲学问题,我建议他先读读《未来简史》,然后早点洗洗睡了。此处暂不讨论这样的纯形而上的问题,改天闲着蛋疼了再聊。
2.障碍:
面对此类问题,第一感受通常是是“模糊”、“问题太大”,具体而言则是“开放度太大,感觉答案很多,可憋了半天也只能东拉西扯掰出几个零散的想法”。即便能给出若干点回答,也会因为思考过程的“黑箱化”而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如果有一个简要、便捷的思考模式,岂不是更好?
3.解构:
此类问题看似应为“事实判断”,但多数情况下为“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基本逻辑是分析客体及其衍生行为能产生什么价值,该价值能满足主体什么需求。比如“市场营销的意义是什么?”,完整解构之后的回答范式应是:对于特定主体,市场营销行为能产生若干价值(以下省略若干字),这些价值分别能满足主体的诸多需求(再次省略若干字)。当然,这只是一种快捷、简易的处理模式,如果要深挖,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4.应对思路:
(1).缩小范围,界定价值
(2).确立主体,明确需求
(3).建立架构,分层论述
5.范例问题—数据分析的意义是什么?
(1).缩小范围,界定价值
首先,缩小范围,界定价值,旨在让宽泛的问题变得更明确,降低分析难度,毕竟我们不是讨论纯哲学问题。同时对所讨论问题涉及的客体(分析的对象)进行解构,发掘其能产生的价值,比如作为客体的肉包子的价值是“为我们补充能量”,当然也可以用肉包子来打狗(— —!)。
下图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子,对数据分析在该领域可能产生的主要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
(2).确立主体,明确需求
脱离主体需求的讨论都是耍流氓,比如人吃了辣条可以补充各种化学元素,但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些东西,就见仁见智了,因此在确定客体的价值后,得明确主体的需求,否则辣条这种上乘美食、移动的添加剂数据库也可能被埋没。
下图承接第一部分,对房企投资部门及投资人员的需求进行了简要分析:
(3).建立架构,分层论述
明确客体的价值和主体的需求后,还需将两者进行匹配,成功配对后的结果,就是我们所谓的“意义”。最后的观点需要用结构化的模式进行论述,结论先行,分类归纳,分层论述,如果还有力气,最好进行适度解释和举例,以增强结论的说服力。
结语:以上只是一种应对工作和学习中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快捷模式,简单有效,但绝对不代表万能,生搬硬套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