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纪事] 对于New Zealande 有纽西兰和新西兰两种译法。我从未正式学习过英语,却因读书对中国的翻译史略知一二。
中国译界先驱严复曾讲述在当时中国做译文要达到“信达雅”之难。信是忠实原文,达是通畅明确不拗口,雅则是译文须优美。信达相对容易些,而雅则更难定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译外国人名时会设法靠近中国百家姓,尽量使用国人取名常用字且最好能看出性别,如史太林、郝斯嘉、艾丽絲等等。旧时的翻译有的约定成俗沿用下来如马克思、歌德、伏尔泰,有的则改为新译文如已弃用的波士邨(波士顿)、王尔德(瓦尔德)、铁达尼号(泰坦尼克号)等等。
有些词语用当时的中文无法译出索性以音译的方式引入外来语,像瓦斯、坦克、主义、布拉吉等:
翻译外国人名地名,我觉得音译最好,意译则不仅不必要,还会耽误事。我不知道在国名翻译中为什么Greece译成希腊,Germany译成德国,Bosnia译成波黑,原来没注意过,看奥运会入场式听报代表队名称,听得云山雾罩。最不可思议的是我们译日本人名,什么田中、松下、小泉……名字倒是好听好记,只是读出来的发音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是叫谁。这倒让我对中文翻外文的目的性有了疑惑,翻译难道是为了向中国人讲外国故事,而不是为了双向沟通吗?像新西兰这种半意译半音译的国名翻译会有益于双向沟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