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兽不如”与“不如禽兽”,这两个词是在读书中遇到的,当然过去看小说的时候,也常常的遇到“禽兽不如”这个词,“不如禽兽”这个词语倒不太多见。在成语辞典上查“禽兽不如”的解释,看到的是这样的:“也作‘禽兽不若’,见‘猪狗不如’。”于是就向后面翻看,上面解释说:“连猪狗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现在也指物质生活条件极差。”由此还派生了“牛马不若”(形容极其劳苦)“牛马生活”(指饱受非人的压迫、剥削)。在词典上查“不如禽兽”是查不到的,大约也属于派生词,但是它究竟是怎么样的意思呢?在网上搜一搜这个词条,看到了这样的句子:“人因为发现自己某些方面不如禽兽而进行改进,是理性和科学的。”“人有些能力不如禽兽.像鸟天生会飞.海洋生物可在深海中生存.蝙蝠可在漆黑的夜晚活动.”……
从这两个例子看,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其实这两个词是人类与禽兽在两个层面上比较的结果。“禽兽不如”是不从道德品质的层面上与禽兽作的比较,人的品格低下,比不上禽兽,所以才有了诅咒辱骂人的成语“禽兽不如”;而“不如禽兽”则是从能力智慧的层面上与人类作的 比较,人的能力低下,笨拙,比不上禽兽,就是带有讥讽意味的“不如禽兽”了。
以上为拙见,由不妥之处,敬请路过者斧正。
附别人写的一段不错的文字:
“畜生协议”及与“禽兽不如”正名
东方鸣
人们经常把一些行为卑鄙恶劣的人叫做衣冠禽兽,甚至干脆用“禽兽不如”骂人,我想,这里的“禽兽”的意义显然就是“背离了道德标准”,不是人。于是,一系列的和禽兽沾边的成语、熟语,大多都染上贬义的色彩:沐猴而冠、猪狗不如、非驴非马、鹦鹉学舌、鸡飞狗跳、鸡鸣狗盗、狡兔三窟、兔子尾巴长不了……
然而,禽兽真的那样“背离了道德标准”吗?
马有随缰之义,鸦有反哺之报,令人世间多少忘恩负义者赧颜;狗是卫士,鸡乃司晨,忠于职守,风雨不改,令多少出尔反尔者羞愧;鹦鹉学舌,虽无自己的语言,但至少忠实于原文,远胜于搬弄是非、断章取义之小人;再看猴子、兔子、毛驴和猪猪,其实也没有什么恶行。它们何曾背离了自己的“道德标准”?
先前曾经看过沈石溪先生的《斑羚飞渡》,心中更是掀起巨大的震撼。
一群狩猎者追赶一群斑羚,七八十只斑羚被逼到一条六米宽的山涧。斑羚最多只能跳出四五米!领头的斑羚一声吼叫之后,斑羚队伍迅速分成年老斑羚和年轻斑羚两拨。……一老一少的斑羚走向山涧,奔跑向前,老斑羚首先腾空而跃起,就在老斑羚往下坠的时候,小斑羚腾空而起,在下坠的时候刚好踩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成了小斑羚的跳板,于是,小斑羚再次腾起,越过山涧,获得了新生,老斑羚则笔直坠落深涧。……那拨老斑羚,没有一只退缩苟且偷生!……面对如此悲壮的场面,狩猎者目瞪口呆,连猎狗都惊讶地张开嘴巴,伸出长长的舌头。
这样的义无反顾,这样的献身精神,你有什么资格骂“禽兽”?人类真的是“禽兽不如”!
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就有一句“人为动物”,不知道是不是有某种含义,诸君,别怪我在这里断章取义,究竟是人不如动物,还是动物不如人?抑或者人和动物本来就没有分别?茹毛饮血的昨天,人和动物应该没有分别,然而,自诩进入文明社会的今天呢?
在我们的族类遭受小日本侵害的时候,有多少人当了汉奸?
三个日本兵,把三千个中国人排成若干队,前一排挖坑,后一排把前一排捆起来,然后填埋……接着,再如法炮制。三个日本兵,不发一枪,坑杀了三千中国人!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面对自己的族类,偏偏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来一个“畜生协议”!好一个“畜生协议”,这绝对是不少“为富不仁”和“为官不仁”者的内心世界!
“协议”原来是双方经过谈判、协商后取得的一致意见。为何会冠以“畜生”?莫非双方都是“畜生”?尤其是“畜生协议”的制定者,他们早已把自己定位在“畜生”上!
这“畜生”的巴掌到底掴在谁的脸上?
面对自己的族类,多少人拳头更凶狠,念头更毒辣!正是“对内内行,对外外行”。
看自诩进入文明社会的今天,再凶残的事情有人做,再黑心的钱有人赚,邪门歪道,冷酷无情,不仁不义,无廉无耻,多少人愧对畜生?
也许,骂人最解恨的话不是“禽兽不如”,而是“人类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