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必进!赶紧码住这篇应对开学焦虑指南~

怎么又开学不是才放假吗?

【想家孤独症】

——好想吃妈妈做的菜

——想念家里舒适的小床

——在学校好孤单,没有人懂我

......

 

【没学焦虑症】

——怎么眼一睁一闭就要开学了?

——大家都在假期偷偷学了吧?

——啊啊啊,回校后排名肯定要掉了!

 

【不想开学症】

——提到开学头晕眼花,浑身不适

——emo的情绪上头

——迷茫、空虚......

Back to school

应对指南

 

01用稳定打败孤独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两个人可能走得更远”

人这一生,总在孤独与联结之间摇摆。就像独自走夜路时,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风穿过耳畔的声音会被无限放大;可若此时身边多了一个同行者,哪怕只是沉默地并肩,脚步也会不自觉地稳了些。

我们害怕孤独,或许不是怕“一个人”,而是怕那种悬浮的、没有落点的慌——就像船在海上没了锚,不知道下一秒会漂向哪里。而“稳定”,恰恰是对抗这种慌的锚。它不是要我们强行挤进人群,而是找到一种让自己踏实的节奏,再在这节奏里,慢慢接住那些愿意与你同行的人

...... 

孤独常常趁虚而入的时刻,往往是生活失序的瞬间。比如第一次住校的夜晚,被子的褶皱不是家里的样子;身边没有认识的小伙伴等等像这些细碎的“不稳定”,正如多米诺骨牌,一碰就倒,最后让孤独趁势蔓延...

这时候,“稳定”就成了第一道防线。可以是每天睡前叠好被子的仪式感,让陌生的床铺有了“自己的痕迹”;可以是固定在晚饭后给家人打个五分钟的电话,哪怕只说“今天食堂的番茄炒蛋有点咸”,也能在熟悉的声音里找到支点。

这些稳定的小支点,像在心里搭起了一个小房子。孤独来敲门时,你知道门后的床铺是暖的,桌上的水杯是满的,就不会慌。

而当你的节奏稳了,同行者便会不请自来。就像两棵并排的树,各自扎根土壤,枝叶却在风里自然交叠。你不必刻意讨好,也不用勉强迁就,只是因为彼此都在自己的轨道上稳稳生长,反而更容易看到对方的光芒。


就像教室里,那个每天雷打不动提前十分钟开始自习的人,慢慢会吸引同样认真的同学凑过来讨论习题...

他们的联结,不是刻意“找伴”的结果,而是“稳定”带来的引力——当你自己站得稳了,身上就有了一种让人愿意靠近的磁场。

所以,别害怕暂时的一个人。先让自己的生活有锚:规律的作息,笃定的目标,哪怕只是每天听好一堂课,写好一道题,吃好一顿饭。这些稳定的碎片会慢慢拼出一个“安全区”,孤独在里面无处落脚。

然后你会发现,那些走得远的路,从来不是靠速度甩开孤独,而是靠稳定的节奏,慢慢走到了有人同行的地方。就像两棵树,各自扎根,却在岁月里,一起把影子长成了一片森林...


02给生活留一点弹性

@假期摆烂不可怕,可怕的是用焦虑惩罚自己

真正的清醒,不是从不松懈,而是懂得在“暂时落后”里,给生活留一点弹性。

假期快结束时,总有人在深夜里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别人都在刷题,我却窝在沙发上刷完了一整部剧。”

于是焦虑像潮水漫上来——自责自己浪费时间,担心开学后被甩开,甚至不敢点开朋友圈,怕看到别人晒出的“学习打卡”。

可你有没有想过:假期的意义,本就包含“允许自己慢下来”这一项?

就像钟表的指针,总在规律转动里藏着休息的智慧——秒针跑得再急,也得等分针慢慢挪;分针走得再稳,也有被时针“拽住”的时刻。我们总以为“不前进就是后退”,却忘了人不是机器,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运转。

那些让你焦虑的“别人的进度”,或许只是精心包装的片段:有人晒出凌晨五点的书桌,却没说自己下午补了三小时觉;有人打卡“读完十本书”,可能只是随手翻完了几本漫画。生活不是竞技场,每个人的时区本就不同,你没必要用别人的节奏惩罚自己。

更重要的是,焦虑解决不了“没学习”的过去,却会偷走“能改变”的现在。与其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想“我怎么又浪费了一天”,不如起身做一件微小的事:哪怕只是整理一下书桌,背五个单词,或者列一份“接下来想做的三件事”清单。

这些小事像一颗颗钉子,能把你从焦虑的“悬空状态”里稳稳钉在地面上。你会发现,真正让人踏实的不是“学了多少”,而是“我在往前走”——哪怕步子慢一点,方向是对的就好。

假期就像给生活按下的“暂停键”,有人用来充电,有人用来放空,本就没有标准答案。不必因为暂时的松懈而否定自己,就像春天的花不会因为某天没晒太阳就不开了,你的成长也不会因为一个假期的“摆烂”就停滞。

明天醒来,如果想学,就翻开书;如果不想,就去晒晒太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假期”,才是和焦虑和解的开始。毕竟,能治愈你的从来不是“必须优秀”,而是“允许普通”。

 

03”缓启动“应对开学焦虑症

一想到开学就难受?3个实在办法,帮你把emo调成“缓启动”模式

一提到开学就头晕、心慌,离返校越近越坐立难安,甚至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这些不是“装病”,是身体在用自己的方式说:“我还没准备好切换模式呢。”

别硬扛,也别瞎琢磨“是不是自己太矫情”,试试这几个具体的办法,亲测能让状态慢慢回过来:

1.用“物理清单”把“心里发慌”变成“手里有事”

迷茫和空虚,多半是因为“想太多但做太少”。找张纸,把开学要做的事一条条写下来,越具体越好:

①返校要带的东西:校服洗了吗?充电器放包里了吗?作业是不是都收齐了?

②开学第一周的小计划:比如“第一天早读背20个单词”“和同桌说句开学好”“去食堂吃次早餐”。

不用列太满,写3-5件能马上动手的小事就行。每做完一件打个勾,看着清单上的勾变多,心里的慌会少一大半——因为你会发现,“开学”不过是一件件具体的事,不是什么可怕的“怪兽”。


2.提前3天给身体“调时区”,别等开学当天硬掰

头晕眼花、浑身不适,很多时候是作息乱了套。暑假熬到凌晨、中午才起,突然要切换到早六晚十的节奏,身体肯定扛不住。

不用逼自己立刻“早睡早起”,但可以每天往前调1小时:

①今晚比昨晚早睡30分钟,明早起早30分钟,慢慢贴近上学时的作息;

②白天别躺太久,每天出门走20分钟,晒晒太阳——阳光能帮身体“校准”生物钟,比闷在屋里发呆管用。

身体顺过来了,头晕、乏力这些小毛病会自己减轻,情绪也会跟着稳下来。


3.找个“情绪出口”,别让emo在心里堆成山

快开学那几天,心里的烦躁、空虚越憋越上头。别硬撑,找个简单的方式倒出去:

①拿个本子随便写写:“我怕开学考砸”“不想面对严格的老师”“暑假没玩够”……哪怕写得乱七八糟,写完会发现,那些堵在心里的东西,说出来就没那么沉了;

②约同学聊5分钟:不用聊什么正经的,就问问“作业写完了吗”“开学带不带零食”,你会发现,大家其实都差不多,emo是会“传染”,但“原来你也这样”的共鸣更能让人放松。


最后想说,开学前的emo很正常,就像冬天刚过,脱棉袄总会有点不适应。不用逼自己“立刻开心起来”,允许自己有点低落,按自己的节奏慢慢调整——就像手机没电了要慢慢充,你的状态也需要“缓启动”。

等真的坐在教室里,听到老师说“上课”的那一刻,你可能会突然发现:哦,原来也没那么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