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文设计篇:寻找那一双合适的鞋
泰州海光中心小学 刘飞
文本解读,还仅仅停留在文本,距离课堂,距离学生,还很遥远,在这个靠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双适切的鞋。这双鞋,就是合适的策略。
既然说理文并不以情感渲染、人文熏陶见长,而独具内在的理性之美,我们又如何将这份美带到课堂上,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分享到逻辑、修辞带来的畅快,感受到说理文的严谨之美、流畅之美、理性之美?
继续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二课时简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在推导作者证明观点的过程中,了解举例的一般要点,并感受课文所举事例所蕴含的“滴水穿石”的精神。
2、通过对课文事例的朗读、水滴声音的倾听,亲历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产生过程,并产生较深刻的感触。
3、通过比较阅读,初步感受说理文的文体感。
4、在质疑、释疑、再质疑的过程中,激发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视频:
《小水滴》
本视频由动画片中小水滴一路的见闻、经历,让孩子们看到一个快乐、自信的小水滴,和小水滴拉近距离,产生亲近感。
二、 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作者由“滴水穿石”这个自然界的奇观,得出的结论。
2、导入新课,看看作者是如何证明他自己的观点的。
三、 探究3、4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一共写了几个例子?根据表格分小组学习。
要求: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例子进行学习。
步骤:先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一起读这个事例。再按照表格内容一起讨论,由组长负责填写。
主人公关键词困难(可以根据关键词展开想象)结果
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顽石滴穿石头(奇观)
2、大堂交流:
要点:
(1)小水滴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目标专一,他们做到了吗?
(2)小水滴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都坚持了下来,持之以恒,他们做到了吗?
(3)小水滴遇到了一块坚硬的顽石,他们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呢?
(4)小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后终于滴穿了顽石,创造了一个伟大的自然界的奇观,那么他们又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
(在教学过程中,后面两个问题,可以由学生自己来提出。这是一种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师的教而进行的仿说。)
3、整合四个问题,进行小结,引读作者得出的结论:“你看”一句。
4、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生活经验,说说能证明作者这个观点的其他人的例子。
5、质疑:(1)选择学生举的其中一个中国人的事例来代替文中爱迪生的例子,行不行?(2)为了更充分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能不能把想到的事例全部列举出来?
6、小结:举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并且数量恰当。
7、迅速浏览第四自然段:为什么还要举一个雨水的事例?(引读)明白这是一个反例,更具有说服力。
四、 感悟主题:
1、回顾伟大的人们创造的奇迹。将文中三位知名人物的困难和成就进行凝炼缩写,师配乐诵读。
2、水滴到人类的升华并过渡:如果说,滴水穿石是小小的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创造的自然界伟大的奇观,那么,这些人,就用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创造了人类的奇迹。从奇观到奇迹,跨越自然界到人类的距离的,是作者的思考,是精神的力量。
3、师述:此刻,当你再听到这声音,你又会想到些什么呢?(倾听一分钟滴水声。)这声音,那么单调,那么孤独,可是又那么坚持着,这份坚持,与梦想有关,与奇迹有关,从水滴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句或者几句话写下来。
4、学生写话交流。
五、 不得不说的结尾:
1、左思的故事。
晋朝有个文学家左思,在幼时曾专攻书法,但无所成,后又致力于弹琴,成绩依然平平。他的父亲就对他失去了信心,对朋友说左思的智力和才能还赶不上我呢?左思听了这话,受到极大的触动,从此发奋苦读,立志在文学上做出一番成就。经过十年,终于写成了使“洛阳纸贵”的《三都赋》。
2、质疑结课:如果当初对于书法、弹琴,左思也辛勤付出了“专”与“恒”,那么,那篇“洛阳纸贵”的《三都赋》又到哪里去寻找呢?这样说来,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好像也有不对的地方啊!那么,今天这堂课,是不是白忙活一场呢?——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你心里产生疑问和思考的时候,真正的学习才开始了!
六、 作业:比较阅读
阅读童话《小水珠和大浪》(下发材料)。想一想,这篇文章和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设计试图达到目的:较高的课堂开放度,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较高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度、思维度,尤其是言说要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和说理文的文体特色相互彰显。写话的安排,对于文中人物事迹的感悟、小水滴的精神感悟,都试图让学生有所触动,实现情与理的融合。
归纳综述篇——
走近说理文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曹红燕
纵观苏教版教材的选文,在体裁的选择上,除记叙文(写人、写景、记事)和诗歌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板块,那就是说明事理的课文,即说理文。
说理文通常用一个或几个事例来阐述一个道理,即中心论点。它的语言朴实、凝练,多采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层次清楚,思路明晰,是一种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阐发观点技能的很好的体裁。
附表:苏教版教材中说理文的编排
册数单
元
课题中 心 论 点主要表达方式
第
七
册
515、说勤奋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以设问引出“勤奋”的话题,再以古今人物的事例和名人名言证明“勤奋”的重要性。“夹叙夹议”手法用了一处。
第
八
册
(空缺)
第
九
册
622、滴水穿石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以自然现象引出中心,再以古今中外的名人例子及反面例子证明“滴水穿石”的重要性。“夹叙夹议”的手法用了三处。
第
十
册
519、谈礼貌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用语,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以古训引出“礼貌”的话题,再以古人(对比)例子和今人例子(普通人和名人)揭示“礼貌待人”的重要性。“夹叙夹议”手法用了三处。
第
十
一
册
723、学与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开篇明理,以通俗的比喻说明“问”的重要性,继以名人例子证明中心论点。 “夹叙夹议”手法用了两处。
第十二册414、学会合作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开门见山地谈论“合作” 的话题及其含义,随即用两个例子说明卓有成效地合作必须具备的条件,最后归结出中心。“夹叙夹议”手法用了四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说理文应该有着怎样的位置,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它该担负起哪些责任?如何恰当地确定说理文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遵循说理文的文体特色,运用恰当的策略、方法教学说理文?下面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为例,进行阐述。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
1、准确把握中心观点。
说理文一般都是作者借助实例阐述自己观点的文章,对于中心观点,首先应该读懂并能清楚地说出。《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中心观点: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个观点是在作者经过了充分的论证之后,在文章的结尾进行的总结性阐述,具有收束全文,亮明中心的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应该对这个观点有明确的把握,知道这是作者通过此文表达的观点,也是本文所有实例进行论证的中心点。
能准确把握中心观点,还要能读懂中心观点的意思。在本文的中心观点中,有两组反义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理解。“目标专一——三心二意”、“持之以恒——半途而废”,扣住这两组词,由词及句,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能比较准确而透彻。
2、读懂借用实例。
如果说读懂中心观点是把握了文章的灵魂,那么,对于作者论证而借用的实例,则是文章的血肉。论证要有理有据,把握了理,也要对“据”进行理解。本文中借用的实例包括三个著名人物的事例,还包括作为引言的太极洞水滴和作为反例的雨水。这五个实例对于学生来说,都浅显易懂,扣住一些关键词即可读懂。
在读懂实例的过程中,有一个误区需要避免。说理文的实例是为论证服务的,它们的读懂和一般记叙文的教学应该有所区别。理清人物、事物的事例脉络即可,不可纠缠情感渲染、生动描述等,否则,会混淆文体特色、淡化说理文的逻辑力量。
3、亲历论证过程
读懂了实例,应该进一步理清借用实例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即作者如何论证,如何推理,如何经由实例而阐述观点,使得自己的观点站得住脚。此刻的学习是充满了思维和逻辑的挑战的。因为它要揭开实例的内核,寻找实例内部和观点之间相互印证的地方。如本文中水滴和三位著名人物之间的共通点——目标、恒心、遇到的困难以及最后的结果。只有寻找到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内在联系,才能同作者一起亲历了这一次推理论证的过程,才会清楚地明白实例和观点之间的联系,也才真正进行了一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的锻炼。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应该大量关注作者的推论性语言,尤其是关联词,如本文第三自然段中结尾处的“你看”、“不都是……才”,以及第四自然段中的“因为”等词。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联系,说清联系。
4、初步了解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的了解是为了更彰显说理文的文体特色。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反例论证……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说理文力量的来源,如果可能的话,在实际生活的口语交际中也能尝试着使用。
本文的教学中,对于作者举例的论证方法可以进一步展开学习,因为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举的例子是经过了精心挑选的,古今中外,身份、领域都有所不同,数量恰当,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代表性,对于学生来说,是举例论证的很好的范例。
5、读出自己的思考。
对于说理文的教学,读出自己的思考,至关重要。原因何在?因为说理文阐述的是作者的观点,而且是作者经过了严密的论证阐述的观点,学生在学习之后,极容易全盘接受,而不做任何质疑。而说理文真正的力量在于什么?在于作者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如果能在读懂了作者的观点之后,作出自己辩证地思考,不仅是培养孩子质疑的能力和习惯,更是培养学生不人云亦云,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本文,单看作者阐述的观点,的确是有理有据的。但如果将这个观点放诸我们的生活,那么它也是有局限性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如果过了头,很容易变成僵化、不懂得变通的代名词。所以,在学生接受了这样的观点之后,我们有责任将其进行拓展与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达到另一种可能。
如果说读懂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是一次圆满的学习,那么,读出自己的思考就是将这个圆满撕开一道小小的口子,大象无形,大成若缺,一潭死水不会流动,有了口子,思维的活水才会涓涓而灵动起来。
二、 教学策略的选择
1、 课堂主体策略的选择——多关注“说”
有老师提出采用朗读的主体策略进行教学。
让语文课充满书声朗朗,语文课和朗读是分不开的。那么,作为说理文的这篇课文,是不是也适用于这个基本策略?说理文一般都有记叙成分。如本文的记叙成分是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但这三个事例很明显是为了“说理”而写,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写,而不是为了记叙并赞美这些人物,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的,所以他写得简洁、概括,是找准了“点”来论证他的观点的,并没有将细节铺展开来而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情感(当然,在陈述的时候,并不排除有情感蕴含在内,但这不是主要意图。)这就是说理文的记叙(写人记事)和记叙文的记叙(写人记事)所不同的地方。那么,对于这样的“记叙”的成分,应该着力去关注记叙对于“说理”的作用,关注理性的印证,让学生去说,用“说”来理清里面的对应关系,而反复朗读是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的,更不应该用朗读去挖掘、去体会这些文字背后的“情感因素”,如果这样做,是有偏差的,和作者的意图不符,也和文体不符。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要朗读。
2、课堂主要教学方式的采用——小组合作探究
说理文的教学,主体策略可以确定为“说”,主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三个事例中涉及的“学习点”相当多,铺得比较开,且是并列层次上的,难度并不是很大,存在自主探究的可能;而这些点在找到关键词形成分析意见时,如果能有来自同伴的交流、讨论,有同伴的智慧共享,有助于将每个人自己的意见外显,会更容易形成一系列的综合性意见,形成线状的逻辑推理思路,而不是着重体现个人深入的感受、独特的体验,所以,文本内容也适合采取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用“说”的策略进行梳理。“说”的过程,梳理的过程,能说得清,能道得明,就是一次自己的思维流动的过程,自己的逻辑进行层层深入的过程。
该方式主要注意点: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问题应有足够的开放度,随后进行的大堂交流应围绕小组合作学习的主问题进行,避免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实质还是单兵作战,课堂应实行真正的开放,主问题有思维的空间和容量,在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听得到同伴合作带来的成果,有交流,有商量,有反对,有辩驳,这样才能发挥出合作探究的最大效能。
其次小组合作探究之后的成果汇报,应该注重体现出小组学习的整体感和优势,应将小组当做一个整体来对待,学习成果应是个人学习之后的综合性意见,将小组学习的过程贯通到最后的汇报。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开展起来,真正有实质性的作用,真正让孩子们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合作起来、探究起来,发挥他们的能动性,而不是停留在形式上,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3、课堂主体基调的确定——说理文应情理交融
说理文关注“说理”,是不是就没有了“情”?
当然不是。虽然不是以情感的熏染取胜,但是哲思的理解自然跟内心的触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本文以小水滴作为引子,以小水滴作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这个中心观点的例证之一,而小水滴并不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生命的人,只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小小事物,作者从小水滴身上悟出如此哲思,不能不说作者对这个小水滴是充满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的。所以,当小水滴也能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的时候,触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作者悟出的哲思也就更能够理解并产生自己的感触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在“理”的推进中,有“情”的适当介入,水乳交融,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