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强迫性重复”?
这是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的一个现象。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在对他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件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1920年,他发表了一篇名叫《超越快乐原则》的文章,提出了“强迫性重复”的概念。
人成年以后经历的一件痛苦或快乐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是小时候某种套路的粘贴、复制。
人会不由自主地固守已有的经验
在《自我|牛虻解读》中提到的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说过:“如果你每次都用特定的方式挥动球拍,那再次这样挥拍的可能性就增大了。”
神经科学中讲,神经回路每按照同一种方式使用一次,刻痕就会变得更深。
裂痕是“光”照进内心的地方
小明有三个叔伯亲戚,因为家里穷,二叔从很小被寄养在其他人家里,好几个月才接回自己家里一次。二叔跟父母以及其他兄弟的关系都不好。成年后,小明的二叔跟工作中的很多人也处不好关系,而且总觉得别人都在搞小团体排斥自己。
这就是典型的“强迫性复制”。
后来小明的二叔参与了心理辅导,理解了小时候的家庭困境,那种“被害妄想症”得到了改善。这是了解了“强迫性重复”带来的价值。
今天的价值
可以有意识地回顾、总结一下,自己是否有“总在一个地方跌倒”的故事。然后回忆一下是否小时候有类似的映射。
思维改变
旧思维:“为什么老天爷总跟我做对!”
新思维:不要问天问地,所有的事需要自己承担100%的责任。向内探索,找到一个相关的神经回路,把TA解决掉就好了。
人物推荐
从下一篇开始,要介绍荣格的辞典了。今天以介绍弗洛伊德来作为本篇结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代表著作有《梦的解析》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建立了心理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人格理论,包括人格结构和人格发展两个方面。
影视推荐
电影弗洛伊德(1962)
电视剧弗洛伊德(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