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丫头对我的行为感到好奇:“妈妈,你总是拿着手机在写什么呀?”“妈妈和你一样,在写作业,在完成许老师布置的日记呢!”
借着这个机会我和丫头自然而然地聊起了许老师的入室陪伴项目,聊起了我们彼此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积极改进的方法。和丫头的闲聊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我眼中的“小不点儿”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俨然一个小学生啦!
一番畅谈之后,我们有了以下目标:我:回归初心,深刻反思,真情陪伴。丫头:克服胆小心理,大大方方地与人交往;做事有计划,不磨蹭,不拖拉。
在家,丫头是一个活泼开朗,爱说爱笑的孩子,经常会为了一些事情和哥哥争辩半天,可是在外面,她就像变了个人一样,遇到小伙伴,尽管很想一起玩,但从来都不会主动搭讪,即使是和熟人打个招呼,问声好,声音也小得可怜,显得十分不自信。哥哥经常说她是“窝里横”。
反观这些行为,很大的责任在于我们平时的教育。为了带娃轻松,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常说过这样的话语,比如:不要到处乱跑,小心坏人把你骗走;再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人。这些“大灰狼”式的话语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孩子认为外面的世界很黑暗,坏人很多,自然就产生逃避或防备的心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平时没时间陪孩子出去玩,孩子失去了与同龄的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这样她的交往能力得不到锻炼,慢慢地就怕见到陌生人,怕在众人面前说话。
早上送丫头上学的路上我和她提出了要求:今天去文具店和阿姨打招呼,声音一定要说得高高的,让妈妈坐在汽车里也能听见,晚上放学在路上最少要和三位同学大声地打个招呼。丫头很高兴地答应了。另外一件事,她却犯难了,我给了她5元钱,让她还小店阿姨的口罩钱。(上周六忘记带口罩,阿姨给了她一个)丫头表现出各种担心:我怎么跟阿姨说?如果阿姨不肯要怎么办?要不你给阿姨发红包吧?要不你晚上去给?我告诉丫头:这是你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解决,你一定会做好的!
晚上放学,丫头一见到我就要和我聊还钱的事,看来她对自己的处理方式一定十分满意。“那就说说吧!”我洗耳恭听。“我把5元钱给阿姨,阿姨不肯要,说口罩是送给我的,我告诉她,妈妈说过,拿了别人的东西是一定要给钱的,可是她还是不肯拿钱,我想阿姨一定是觉得口罩很便宜,不值5元钱,后来我就把我袋子里的一元硬币偷偷地放在了桌上。”丫头说完,我首先肯定了她的机智:“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阿姨可能也是觉得口罩不值什么钱,所以才不肯要的。如果你坚持要给的话,可以把一元硬币交到阿姨手上,不应该偷偷地放在桌上。”“我怕阿姨还是不肯要,那怎么办呀?”丫头一脸为难。我告诉她:“如果阿姨实在不要,你就不要给了,说声谢谢就行!”“啊?不是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给钱吗?”丫头有些不解。“是的,别人给的特别贵重的物品我们不能轻易接受,但这只是一只口罩,阿姨是真心地想送给你,你也真诚地道谢了,这样就行了。”丫头点点头,似乎听懂了。
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是一门大学问,丫头已经表现出了兴趣,这让我甚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