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苦苦追寻的真相,正是我们一直无法面对的悲伤 。”
自古以来,岛,一直是文学界的宠儿,它被赋予过多种含义,同样也孕育出了不少精彩的故事。禁闭岛,从第一眼看到LEO的这幅海报,就已经被这个画面所吸引,昏暗的色调,凝重的神情,远方的孤岛,这部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故事?
*剧透预警*
一、故事内容
本片讲述的是一个悬疑故事,主要由三条线交叉进行。现实世界、梦境世界和臆想世界。现实世界正常、有序,引领着观众将故事娓娓道来。而梦境世界则采用了过于明艳的色调,显得玄幻而不够真实,观众也容易分辨。至于臆想世界,则显得阴暗且诡异,仿佛有一个巨大的阴谋在悄悄酝酿。
故事中究竟孰是孰非,孰真孰假,下面就让我们一同去发现:
第一条线:现实
影片一开始就是茫茫大海,联邦执法官Teddy同搭档乘船一起前往禁闭岛的精神病院调查一起人口失踪案件,同时,Teddy此行还有一个隐秘目的:寻找让妻子葬身火海的纵火杀人犯,雷迪斯。随着调查的深入,案件变得扑朔迷离:失踪人员瑞秋似乎并不存在,而新来的搭档也同样可疑,精神病院里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表面的一切仿佛只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一个巨大的阴谋正在暗中酝酿。
经过Teddy持续调查,谜底慢慢浮出水平:岛屿的精神病院在利用精神病人做着恐怖实验,可以将人变成没有感知,没有记忆的行尸走肉,以用于新的战争。而由于Teddy的怀疑以及其自身丧妻的悲痛经历,已被精神病院发现了可利用的精神弱点,Teddy即将成为下一个实验对象。执法官Teddy决定斗争到底,暴风雨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第二条线:梦境
在Teddy的调查过程中,噩梦一直困扰着他。 在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两个梦境。
第一个梦境出现在调查开始的当晚,Teddy开始怀疑医院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梦境中,在烟尘弥漫的房屋内,妻子先是告诉Teddy瑞秋就在医院里,Teddy不能离开,然后又请求Teddy快点醒来,让她离开。我们可以注意到梦中出现的一些元素:酗酒、燃烧的公寓楼,妻子被烧焦的背部,妻子中弹的腹部以及湿漉的身体,窗外的小湖。最后,妻子在Teddy的怀抱中化作尘埃。
第二个梦境出现在瑞秋被找到之后,在与瑞秋对话中,Teddy感受到了强烈的刺激而产生严重的头痛、眩晕等症状,在服下医生给的药之后进入梦境。这一次梦境出现在纳粹集中营内,堆积的尸体触目惊心,瑞秋和一个小女孩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望着Teddy,小女孩反复询问着Teddy,“为什么不救我,你本可以救下我们?”画面一转,Teddy来到了屋内,看到了雷迪斯,狰狞的面孔,划过的火柴预示着他就是那个纵火犯,口袋里的酒瓶显示出他还是一个酒鬼。
突然,梦境中的雷迪斯变成了Teddy的搭档,很明显,此时的Teddy已经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搭档。
随后,瑞秋血淋淋的出现在面前,脚下躺着被她杀死的三个孩子,其中就有那个小女孩。Teddy抱起女孩,而女孩依旧不断询问着Teddy,“为什么不救我?”,画面回转到第一个梦境里出现的湖边,Teddy将小女孩放入湖内,看着小女孩慢慢沉入湖水猛然惊醒(其实还是在梦中),妻子从门外进来,依旧浑身是水。妻子告诉Teddy,一定要追查下去。
在Teddy的潜意识中,Teddy一直在不断的坚定自己。
一部优秀的悬疑片首先会将一个完整的故事抽丝剥茧,然后将细节一步一步渗透给观众,就像青虫作茧,一圈一圈,一丝一丝。最后,当你以为一切就要按照自己认为的那样完结时,其实你已经离真相越来越远,就在此时,邦!当头一棒,把你猛然拉回到现实,如同过山车的急转弯,拉回到真正的现实当中。你眩晕着、震惊着、大口喘着粗气,最后陷入深思。
这部电影就是一部优秀的悬疑片。
在电影的1小时47分钟前,现实,就如观众看到的那样,最后,Teddy不顾一切的冲进灯塔,一切阴谋就要被瓦解,真相,即将浮出水面。
然而,在这个简陋的灯塔顶端,除了院长一人在安静的等他之外,什么也没有,没有失踪案件,没有恐怖实验,没有惊天阴谋。
真相,往往总是简单的,正因为有时过于简单,反而让人措不及防。
当心魔变成了雷迪斯的孤岛,连同真相一起,将雷迪斯锁入其中。逃离的雷迪斯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然而每当入梦,真相便开始反复的自由上演。这座孤岛就如同炼狱一般,将雷迪斯困在其中,任由其痛苦、折磨、挣扎。
Teddy最终亲手揭开的真相残酷到无法直面:两年前,在那个小屋边的湖里,他的妻子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而他,就是那个随后杀死妻子并纵火烧毁房屋的,雷迪斯本人!
最终,Teddy回忆起了一切:
当年从二战归来,成为一名执法官。战时因为一场解放集中营的战役而深受创伤,患上了战时综合症的他整日靠酒精麻痹,完全忽视了妻子的深度抑郁症。某一天,回到家中看见三个孩子被妻子溺死在湖中,彻底崩溃,开枪杀死了妻子并烧毁房屋,随后精神失常。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两年中,患有严重的妄想症和精神分裂症,一味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无法面对惨痛的现实。
他的搭档,也就是他的主治医生,同院长一起顶着压力,想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融于进他的幻想世界,然后再把他拉回现实,使他清醒过来。
当罪恶感变成了心中的梦魇,它就会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有时候,对于没有做过的事情而产生的自责感,远比自己亲自做过更加可怕,那些原本可以改变而没有改变的过错,那些原本可避免而没有避免的伤害,成为了心中无法被赦免的罪恶。
清醒过来的雷迪斯坐在医院的台阶上,此时已阳光明媚,完全没有了电影开头时所呈现出的阴暗、诡异(因为那是雷迪斯幻想出来的)。而在最后一刻,雷迪斯再次做出了一个选择,这一次,他没有选择逃避。
“是像怪兽一样活着,还是像好人一样死去?”
是清醒着作为一个残暴的凶手活下去,还是能以一个好人的身份安静的死去?最后一刻,雷迪斯清醒着选择了后者,当雷迪斯被握着手术器材医护人员带走时,画面先是沉默了数秒,紧接着悲壮的音符缓缓跳跃,一个,一个,敲打着观众的内心。
两年来,雷迪斯一直试图沉浸在自己幻想的世界中,不愿醒来。而真相,就像一个残忍又贪玩的魔鬼,在不经意间,在睡梦之中,悄悄的将其拖入现实。这一座“孤岛”,早已变成了但丁地狱,任其在轮回中痛苦、挣扎,一次一次,没有尽头。
最后,当镜头缓缓落回灯塔,故事结束。
灯塔,原本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在黑暗之中指引着方向。而在电影中,它暗喻着最终的脑部手术。一个残忍而又毫无道义的治疗措施。而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选择却成为了雷迪斯最后的希望。
二、故事背景
为了更加透彻的看懂这部电影,了解本片的故事的背景是非常必要的。
电影的背景时间设置在1954年,二战创伤还没完毕,冷战的阴影已经笼罩,随着超级炸弹—氢弹诞生,民众间的恐慌感已升至顶棚。
在这种环境之下,对于精神病治疗的各种手段应运而生,脑叶白质切除术就是其中一种。
于是,这种手术是否应该被使用就分出了两派人意见,一派人主张使用,简单而又快捷,一劳永逸。而另一派人则主张通过精神分析的方式,进行沟通、疏导,让患者主动走出魔障,从而真正达到身心痊愈。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Teddy从悬崖边被典狱长带回,在回程的车上,典狱长发表了一通关于“崇尚暴力”的理论,最后挑衅着着Teddy,说,“如果我现在咬向你的眼珠,你有能力制止我吗?”
在典狱长这一派主张手术的人眼中:Teddy这样人”死不足惜“,他们就如同傻子一般无用,甚至还爱惹事,与其留着存有隐患,不如直接用简单的办法干脆而彻底。
看着这位典狱长戏嘲讽的表情,不觉让人对主角产生怜悯。造成这些人患病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而他们,何尝不是一群苦苦挣扎的受害者。然而如今他们却像玩物一般,被人戏谑,甚至可以被轻易舍弃。
而所幸的是,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也有着另一派人的坚持,在主治医生和院长的眼里,他们是一群病人而非罪犯。当所有人都放弃了雷迪斯时,院长和他的主治医生依旧坚持着,没有放弃。
当最后一幕,雷迪斯故意再次犯病以求手术解脱时,我们可以从院长的表情中,体会出那种深深的惋惜和难过。
三、电影细节:
一部电影的成功,故事本身是否精彩至关重要,但好的叙事方法,同样举足轻重。电影中多处出现的细节和铺垫,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的立体、饱满。本片可以说是经典内容与精彩叙述的典范结合。
而这一精彩的表现就体现在电影的第三条线:臆想。
第一个重要“臆想”出现在Teddy对于病人卡恩斯大婶的询问中。当大婶支开医生后,迅速抢过Teddy的本子,写下一个字,“run”—“快跑”,医院中不可告人的阴谋几乎呼之欲出,一切都显得及其诡异,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如果仔细回看,在这一场景中,我们可以发现几处较为明显的“破绽”:大婶右手持“空杯”喝水,喝完后左手放下杯子。大婶写完字后放下的钢笔笔头朝着Teddy,而紧接着下一个画面笔头又朝向了大婶。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导演是在用一种类似“穿帮”的手法做出铺垫,可以认为,大婶抢钢笔写字这一幕,是在Teddy的想象中自导自演完成的,Teddy的精神世界已经明显出现了分裂的迹象。而从大婶最后离开前的表情中也可以看出,她已经完全被吓坏了。
第二个重要“臆想”出现在电影尾声,一切阴谋的谜底全都指向灯塔内部,Teddy执意独自前往寻找真相,拗不过Teddy的医生无奈只好自己先回医院找帮手,然而当Teddy无功而返后,发现医生掉落悬崖。善良的Teddy爬下悬崖,医生却不见了踪影。在困惑之际,Teddy发现上方的山洞出现火光,而洞中隐藏的正是失踪已久的“真正的瑞秋”,通过“聊天”,Teddy得知了惊人的“内幕”:医院在秘密做着活体实验,可以让人成为没有感知的战争武器,而Teddy,已经被盯上,即将成为医院的实验对象。
这一席“对话”,让Teddy更加坚定了要抗争到底的想法,而所有的谜底和证据,就一定要去到灯塔那里才能做个了断。而事实上,这一切都是Teddy为了坚定自我而幻想出来的“自问自答”,由于过长时间的用药停止,Teddy的人格分裂症和迫害妄想症已经非常严重。
第三个重要“臆想”出现在电影最后,Teddy决定炸掉汽车以吸引狱警的注意力,从而乘机前去灯塔调查最后的真相。就在汽车点燃的同时,妻子带着女孩再度出现,随后同爆炸的汽车一起陷入火海。此时的Teddy已完全被内心的罪恶感多吞噬,由此产生的幻觉越来越严重,此时的他已经完全分辨不出现实与幻想。
通过这大量细节的铺垫,电影展现出了一个长期受病魔折磨,在现实与虚幻中徘徊而浑然不自知的精神病患者。雷迪斯的精神世界,早已千疮百孔。透过屏幕,观众几乎能够感受到雷迪斯身上所散发出那股悲凉和绝望。
四、故事后记
好的电影,会余味环绕,直至电影落幕,马勒那缓缓的A小调钢琴弦乐四重奏仍在脑海中久久回旋,悠扬而又凄美,仿佛已将我们置身于那座孤岛,独自徘徊。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岛屿,它们平时隐没在各个幽暗的角落,我们不愿去提起,我们害怕去想起。
然而每当夜幕降临,这些本是黑暗的地带,逐渐变得清晰可见,它们开始风雨交加,它们呼之欲出。
有多少次是在梦境之中,我们感受到了真实。又有多少次,我们从梦中惊醒,却陷入困惑,自己是否已真的逃离。
当这一座座岛屿再次隐没之后,我们朦胧的双眼,看到的究竟是现实,还是虚幻。
其实,任何的过往形成的岛屿,都是组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无论是面对还是逃离,它们都已经与我们交织在了一起,构成了真正的我们。
就像一团浓烟,逃不离,也散不去。
我们反反复复,苦苦追寻的真相,最终到头来才发现,
正是我们一直不敢去面对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