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哲学家谈快乐》速读

各位好,今天我们来讲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小书,叫作《与哲学家谈快乐》。我一开始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这么薄、书名又这么俗气,对它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结果读完了以后,我发现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


它的扉页上写了塞内卡的一句话:“智慧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带来连绵不绝的快乐。”我们讲过那么多关于幸福的书,但是没有一本书讲过幸福跟快乐竟然还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事情。这本书在开篇就首先向我们界定了快感、幸福、智慧、快乐这几个不同的概念。


什么是快感呢?当我们的需求和愿望得到了满足的时候,那种感受就是快感。比如你饿了有饭吃,冷了有衣服穿,需要爱的时候有人爱,这些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快感。但是快感有一个问题:所有的快感都无法持久。你很少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开心了一次以后一辈子都不需要再开心了,吃饱了一次后一辈子不需要再吃了,没有这种情况。这是快感的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如果你过度地满足快感的话,长期就会产生危害。比如说,吃得太多,那长期就会有害;爱得太多,长期就会有害;沉迷在一个游戏当中太长时间,长期就会有害。所以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快感存在这两个问题:无法持久以及长期有害。


接下来就有人研究怎样才能够有节制地获得快感。这个研究领域中最出名的哲学家,咱们之前已经介绍过很多次了,叫伊壁鸠鲁。伊壁鸠鲁专门研究幸福。他认为什么是幸福呢?幸福就是有节制。你可以吃东西,你可以跟朋友交谈,你可以喝葡萄酒,但是量不要太大。你不需要过极其奢华的生活,你最重要的一个能力是从简单的饮食、交往、生活条件当中,找到那种快乐的感觉,这就是幸福。就是当你能够有节制地获得快感时,会收获幸福。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如果我们所有关于幸福的要素全是从外部获得,比如:如果没有这个朋友,我没法感到幸福;如果没有这栋房子,我没法获得幸福;如果没有这杯葡萄酒,我没法体验幸福……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法永远按照你的意愿来让你拥有这些东西。所以哲学家又开始研究如何能够摆脱对外部的依赖,从我们自身就能够找到幸福。这种能力就被称作什么呢?这个就叫作智慧。智慧就是我们能够学会,从自身就能发起一股快乐。


所以,圣·奥古斯丁讲过的一句话特别有意思,这句话值得我们好好地琢磨:“幸福就是继续追寻你已经拥有的东西。”不假外求,不需要向外追求,你已经拥有的东西如果你还能够继续追求,你就会幸福。


比如,夫妻两人结婚好多年了,如果你厌烦,如果你渴望新鲜感,那你肯定会觉得很痛苦。但是如果你能够继续感受到这份感情带给你的滋养,你能够继续感受到这种美好,很珍惜在一起的这种生活,这就是智慧。


你自己过得好不好,和住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关系不大,关键是你的内心是什么样子。如果你的内心是喜悦的、快乐的、安闲的,那么你在哪个地方都能够养老。所以快乐是我们内在智慧的反映。


哲学要研究的就是我们怎么能够让这种快乐常驻,让这种幸福感觉常驻。“所以快乐是快感的加强版,是对一件事情具备的强烈的身心感受。”但是快乐和快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快乐不可琢磨、超乎常理。


你比如说,快感很容易寻找,你需要吃饱,需要穿暖,需要恋爱,这些需求满足后就会产生快感。但是快乐不一样。比如: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算吃了一顿很好的饭,还是不高兴;即使拥有爱情,依然不高兴,反而会更加伤痛。有时候你看那个电影里,赢了比赛的人怅然若失。为什么?因为那个人没有感受到喜悦的、快乐的感觉。所以快乐的产生是一个非常综合的东西,它和快感比起来要复杂得多,非常难以琢磨。


所以这本书的核心就是研究快乐。历史上对于快乐研究得最多的哲学家,这本书的作者筛选出来有三个人:第一个叫斯宾诺莎,第二个叫尼采,第三个是法国的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我们先简单地说一下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是一个1632年出生在阿姆斯特丹的犹太人。大家知道,在17世纪那个时候,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中心,属于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那个时候非常开放,所以斯宾诺莎从小就受到非常良好的教育。当他读了书,开始有独立的思考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批判自己的宗教——犹太教。他批判得太厉害了,导致被犹太教咒逐(“咒”是给你施一个咒,“逐”是赶走),意思是这辈子都不能够再回到犹太人的社区。


这种惩罚对犹太教的人来讲是极大的打击,所以他只能够一辈子独身,跟基督教徒混在一起(因为当时有很多开明的新教,新教徒非常开放,这也是导致荷兰和英国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宗教背景)。他跟这些人混在一块儿,每天以打磨镜片为生。大家知道斯宾诺莎是怎么死的吗?就是肺部感染,他是得肺病死的。得肺病的原因和他每天打磨镜片有关,吸入了大量打磨镜片产生的粉尘。


但是斯宾诺莎一直没有停止写作。由于他经常受到打击,直到去世前才发表了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伦理学》。《伦理学》对本书的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者讲述他年轻时学哲学,一开始读《伦理学》读不进去,等硬着头皮读了一个礼拜后,他终于读进去了,这才觉得每一句话都沁人心脾,觉得这个人怎么说得这么好。


斯宾诺莎就是研究快乐哲学的,在这儿有必要给大家简单地念两句:“斯宾诺莎注意到当人们遇到困难,行动能力就会减弱,成长也会受阻,这时往往陷入悲伤。相反,如果人们遇到的是一些积极因素,就会加速成长,能力渐强,自然时时感到心情愉悦。因此斯宾诺莎将快乐定义为‘一个由小及大获得圆满的过程’,意思就是,每当我们成长、进步、胜出,在本性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我们就会感到快乐。”


你有没有注意过婴儿?婴儿刚刚学走路的时候,蹒跚着,噔噔噔噔走几步,成功了,然后他会干吗?他会拍手笑。没人教过小孩这样,没有人教过孩子成功了应该笑,但他们只要努力做成功了一件事,哪怕就像扶着栏杆站起来,或者走两步,或者说出了一个词让对方产生反应这种小事,他们都会嘎嘎地笑。这就是斯宾诺莎认为的快乐源泉,快乐就是我们的成长。


最高级别的快乐叫作极乐。极乐的特征是摆脱了情绪、超然物外。如果你需要能够获得摆脱情绪、超然物外的快乐,就需要在理性上下功夫。假如你缺乏理性,缺乏这种对于获取快乐能力的训练,那么你会跟着什么走呢?你会跟着欲望走。这会儿这个欲望得到满足了,那会儿那个欲望得到满足了,你追求的就是这些。


但是只有你有了理性,你才会感受到,在这儿做一道数学题,虽然没有什么快感,但是你快乐了,这道题做出来了以后,你高兴了。这种感受是理性带给我们的。


“快乐是生存能力的完善与增强。”甚至斯宾诺莎把这个能力推广到万物,比如,他认为小草虽然缺乏自我保护能力,但是它在努力地成长,它在努力地抵御病虫害,努力地抵御严寒。任何一个生物,都在努力地让自己的生命能够延续下去。凡是可以让我们的能力完善与增强的东西,就是真正的快乐。


大家回去后可以琢磨琢磨,哪些事让你感到真的快乐?哪些事又只是为了欲望的满足?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东西。


接下来,过了二百年以后,在1844年的普鲁士,一个哲学家出生了,这个人叫尼采。尼采是一位研究快乐的非常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生命的根本道德准则就是快乐。尼采认为如果你不快乐,你都不道德,因为生命中最主要的一件事就是要让我们自己快乐。


“尼采与斯宾诺莎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他认为快乐纯粹是内在感受,既不来自天堂,也不源于地狱,而是铭刻在我们内心深处。因此他得出与斯宾诺莎相同的结论:快乐是可以依靠的生命力量,而悲伤有损生命,是不祥之物。”


尼采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地远离那些悲伤,但是他的前提是你要了解,要接纳,要知道所有打不死你的都会使你变得更强大。如果一个人能够忍受生命加诸他的一切,他就能够过任何的生活。所以尼采强调的是一种超人的哲学,他认为快乐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快乐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获得。


“要知道,快乐的来源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善加利用。为此,我们需要将自己所有的欲望、激情、热情升华为快乐。”这是尼采的观点。“当人们与生活完全达成一致,欲念就会得到满足,这就是‘完美的快乐’。”


“他强调说,这需要人们接纳生命的一切,哪怕是不幸或伤痛,都要无条件地对生命说‘是’。欣然接受包括苦难在内的生命赋予我们的一切,尽管人生难免遭遇困境、伤害和恐惧,但我们仍然需要积极面对。”这就是尼采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括。


再往后,到1859年的时候,一个哲学家在巴黎出生了,他叫柏格森。柏格森说了一句话,他认为“快乐是自然给我们的信号”。当你的目标达成的时候,自然会给我们释放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这个信号就是快乐。所以,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做一件事情成功了,喜悦就来了。


但是这时候为什么又会产生一个新的目标呢?因为这个快乐还不足够,你需要再拟定一个新的目标,再努力达成以后,自然会再给你一个新的信号。生命的完善会带来快乐,柏格森有一句名言叫“真正的快乐都散发着荣耀的光芒”。如果这份快乐能够散发出荣耀的光芒,能让你觉得发自内心地感到喜悦、光荣,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这本书的开端用一章回顾了历史上研究快乐的三位哲学家的理论,接下来作者给出了他这一生修炼所得出的一些方法,一些快乐之道。他给了十条建议,如果大家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快乐,作者的这十个方法将有助于我们获得快乐。


第一个方法叫作专注。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打开电视随便挑一部电影看,很难感受电影带来的吸引力。现在家里边看电影太方便了,只要把电视机一打开,就可以随便选类似《碟中谍》《变形金刚》这样的大片。问题是在家里边吃饭边看,每一部大片看起来都味同嚼蜡,但如果在一个影院里,哪怕放的是一部老电影,你都能够非常投入。二者的区别在哪儿?在专注。


你们有没有试过在旅游景点的时候感受不到快乐?假如你到旅游景点,你很开心:“黄果树大瀑布我来啦!”突然老板打电话说有一份合同出了错,需要你赶紧看一下,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拍个照吧,赶紧走,因为你的心思已经完全不在这个地方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专注的重要性。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中讲到:你做一件事情如果觉得无趣,根本不是那件事情的问题,而是你做事的方法不对。所以,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要专注。我在这讲书,我如果三心二意地讲书,我不快乐;你们在这听书,假如你们一边听书,一边看手机,一边看朋友圈,你会觉得我是一个很讨厌的信息源,发出的声音影响了你们刷朋友圈。这就是不专注所带来的痛苦。所以作者第一个提出方法的就是专注。我们以后做事要学会专注,因为专注能够带来快乐。


第二件事,参与。参与进去,投身进去。其实我觉得参与跟专注有类似的地方。本书作者年轻的时候曾经到特雷莎修女的养老院里做义工,在加尔各答,那里遍地都是垂死的老人,大多数人都很惨,浑身伤病地躺在那儿。作为一个法国人,他的语言不通,根本不懂那些人说什么,他也不是一个医护工作者,不知道怎么给人包扎伤口,他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后来他发现有一个老人躺在那儿,弥留之际,非常痛苦。他觉得自己没什么事做,也不知道该怎么帮助这些人,于是他就过去拉住老人的手,然后抚摸老人的身体。因为临死的人身体很不舒服,他就一直这样抚摸着老人,用法语对他讲:“没关系,不要紧,不要紧。”


老人用印度语跟他说话,他听不懂老人在说什么,老人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但是老人的两行热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他的内心涌出了一股热流,他觉得自己参与到这里来了。所以后来他就和养老院的人商量,他说我就负责这件事,我就负责陪伴临终的人,每个临终的人我就抱着他们,然后跟他们这样讲话。那一个假期的实践生活给他带来了新生,这就是参与带来的幸福感。所以作者提出的第二招,是参与。


第三个叫冥想。冥想就是“冷眼旁观,却不深陷其中”。你就静静地坐在那儿,可以盘腿,也可以不盘腿,可以这样如意坐,也可以随便散着坐,然后任由念头一个一个地起来,盯着它看就好了,不用跟着它走,也不用压抑它,这个状态就叫“冷眼旁观,却不深陷其中”。短的冥想只有几分钟(作者说,有时他在上下班的路上,坐在车上就可以冥想几分钟,这样也很好),长的几个小时,都可以。


刚刚讲的这三个方法:专注、参与、冥想,实际上在西方有一个单词可以概括——mindfulness,翻译成中文叫“正念”。当我们能够全神贯注、保持mindfulness,就处在正念中。但是如果我们心思散乱,做一件事同时又想别的事,然后烦躁不安,我们就会不在状态。所以一个人可以做到安闲地洗碗、安闲地走路、安闲地说话……就是幸福的开始。


第四招叫作自信与敞开心扉。如果一个人在外部世界受到伤害,第一反应肯定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比如:以后我再也不借钱给别人,以后我再也不和这样的人交往了,以后我再也不参加这样的活动了……当你封闭心灵以后,你会对一切免疫,所有你排斥的事你都免疫掉了,其中也包括快乐。


我们觉得外部世界带来了失望,让我们受到了大量的伤害,所以我们就不跟他们交往,我们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保护。大家在生活当中一定见过很多自我保护的人,跟人说话呛呛着说,动不动就杠上了,老喜欢用抬杠的方式讲话;别人一提意见立马变得很敏感;办公室里出现了问题,首先想的是怎么甩锅……这都是封闭的想法,它的背后是不自信,它是一种自我保护,但同时也把快乐和幸福屏蔽在外。


我们要学会自信和敞开心扉,对自己的内在有信心,尽力敞开心扉,愿意跟周围的人打交道。不要怕受伤害,因为有时候所谓的伤害只是我们自己的解读,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伤害都是实质性的,不是所有的伤害都是从你账户上划走了真金白银。它只是让你感觉不好,我们经常遇到的伤害让人感觉不好,会有一种被人欺负了的感觉。但是所谓的被人欺负的感觉是我们自己定义的,你越是封闭心扉,越容易感受到被人欺负、被人排斥、被人拒绝。实际上敞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这是第四个快乐的方法。


第五个叫善意。善意能够带来快乐。大家觉得生活中没有太多快乐,实际上是因为错过了很多能够感受快乐的机会。你看到别人赢了比赛,看到别人得到冠军,看到别人公司上市赚了一大笔钱……如果你的内心充满嫉妒,觉得烦恼,满脑子想的都是为什么不是我,那你天天看到的都是坏消息。


但是,如果你能够有一点随喜的心情:这个人真了不起,替他开心;这个人真幸福,替他高兴;这两个人久别重逢,我都跟着流泪……这就是随喜。所以如果你能够找到随喜的快乐,你就能够到处找到快乐。攀比和嫉妒会滋生更多的不幸,因此快乐的第五个方法是善意,我们需要带着善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第六个方法叫无偿。无偿不是佛教讲的那个无常,而是没有报酬,无偿就是摆脱功利的思想。本书的作者说他经常出去演讲,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不收钱的演讲,越能够带来快乐。收钱的演讲往往会产生很多计较,计较这个钱收得多了还是少了,计较对方向他提出了很多要求等等。但是参加不收钱的演讲,一群人聚在一个书店里,大家七嘴八舌地聊天,非常快乐。


在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头脑中首先跳出价格的时候,想的是这件事得多少钱、那件事得多少钱的时候,我们就会不快乐。但如果我们能稍微地率性一些,这件事不给钱我也干了,我觉得挺有意思,和钱没关系,这种无偿的感觉能够带来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一旦开始做慈善工作就停不下来。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人一旦开始加入慈善组织,到乡村小学去支教,到哪儿去帮扶,到哪儿打扫卫生,没有钱,但是停不下来。因为它能够让你开心,能够给你带来非常多的快乐。这是第六个快乐的方法。


第七个叫作感恩。人为什么需要学会感恩?感恩使你更能够体会理性的快乐。前面我们讲过斯宾诺莎,他认为要调动理性的力量,才能比一般人更快乐。因为一般人觉得日常生活中没什么好感恩的,所以他的快乐就少了一点。但如果你能够培养出这种感恩的力量,那就不一样了。


本书作者感受最深,也是大家最深有感触的就是生病。作者当时得了一场大病,病愈以后,他决定以后再也不跟别人生气了。为什么呢?他觉得只要能够好好地走路、呼吸、说话,比什么都强。


我们平常对于自己不牙疼不会感恩,只会想:“我没牙疼,我还需要感恩?我本来就应该不牙疼。”我们都认为良好的身体状况才是常态,但实际上这种良好的身体状况是很稀缺的。你需要为你今天不胃疼、不牙疼、不发烧感到高兴。这就是感恩,这个能力其实是训练出来的。这个东西不是心灵鸡汤,而是能够有效地提高你幸福、快乐感受一个方法。


作者之前被人批评说他作为学哲学的人,整天光写些大众读物,没有一点层次。作者一开始非常纠结,觉得自己不成功,别人都写大部头的学术著作,自己老写小书,没意思。后来,当他产生了感恩的心态后,他突然理解到,能够写这样的哲学科普读物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因为那些大部头的书,虽然他也写过,但是没人看,扔在书店里落灰;而这种小书能够影响上百万人,甚至翻译成中文能够影响中国人,他觉得很开心哪。这就是你要有感恩的心情,不要总是盯着自己没有的东西,拥有的时候不珍惜,整天只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当然会烦恼重重。所以会不会生活、高不高兴完全取决于自己。


第八招叫坚持。作者说,他有一次要去美国用英文演讲,因为作者是法国人,许多法国人的英语水平很一般,可是他要去美国演讲,他感到很痛苦,但是他依然决定接受挑战。他拼命练、拼命练、拼命练,直到终于能够用英语完成一篇哲学演讲。当他演讲完后走在纽约的大街上,心情无比舒畅,他感受到这就是坚持所带来的好处。我们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如果你做一件事,是经过了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就,和你随随便便获得的成就是不一样的。这是快乐的第八招。


第九招叫作放手与接受。这来自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我们讲过《生活的哲学》,那本书主要就是讲斯多葛学派的),这个学派的核心就是主张你只负责做力所能及的事,你不能够影响的事想都不要想,跟你没关系。比如说,别人拿刀来杀你,你只能说,我能做好我的事,但是你捅了我一下,我也没办法,那是你捅我,所以我接受这件事。


斯多葛学派是非常奇怪的,但它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很强大的生命力。像史蒂芬·柯维讲的“影响圈”“关注圈”,斯多葛学派的观点也是这样,主张我们要在影响圈里做事,而不要去盯着关注圈。斯多葛学派有一个比喻,说生活就像一驾高速奔跑的马车,你像什么呢?你像马车后边拴着的一条小狗。我们大家的脖子上拴了一根绳,绳子套在那个马车上,现在马车跑了,你应该怎么办?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上了小学以后,你马上感觉到那辆马车开始加速了,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是你也跟着一块儿跑,只要跑快点,就感受不到绳子的存在。这就是斯多葛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要学会顺应,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要学会接受。


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这个观点和前面的“坚持”是矛盾的。前面说坚持才能带来快乐,后边说放手才能带来快乐,这到底让我怎么信,信谁?各位,这怎么理解?其实斯多葛学派告诉大家的是:不能改变的,就去接受;能改变的,就去坚持。像学英语这样的事,你应该坚持,坚持就能改变。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件事到底能不能改变,没有人知道。就好像一个中学生过来问你,我语文学不好现在应该怎么办,我要不要放弃语文?你怎么知道他努力了以后能不能学得好呢?如果他怎么努力都学不好呢?或者如果他努力之后就能学好呢?这是你不知道的。


生命就是这么复杂,这对矛盾不是刻意为之的,这是生命中的一个悖论。如果生命都有标准答案,不会出现任何矛盾,那该多么无趣。所以这对矛盾正是生命的高级之处。哲学告诉大家,该坚持坚持,该放手放手。坚持是做事,放手是心情。你在做事的时候,你可以坚持,但你的心情是放手的。


这就是孔子的境界。孔子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能做官就努力做官,做不了官了那就毫不留恋。因为对于他来讲,他的内心中并没有执着,但他在外部努力上做到了“尽人事”,然后“听天命”。“听天命”绝对不是躺平,而是“尽人事”后内心“一丝不挂”。这就是孔子的厉害之处。这个作者在“放手”这一章,引用的哲学家就是孔子和庄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人最善于干这个事,孔子和庄子是懂得放手和顺势而为的。


作者曾经跟一个探险家聊天,特别有启发。那个探险家在海里游泳,发现靠近海岸的地方会有洋流,一旦被洋流裹进去,无论怎么使劲都游不出来。所以很多不会游泳的人,一进到洋流里边,身体突然之间被带走后就很恐惧,老想往岸边游,使劲地往岸边游,但他们怎么都游不过去,很有可能直接就被淹死了。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这个探险家说,根据他们的经验,遇到洋流冲着你时,最好的方法是什么都不要做,躺平,跟着洋流走,随便它怎么甩你,甩着甩着就把你甩到岸边去了。虽然那个岸边距离你想去的那个岸边离了挺远的距离,但最起码你能活下来,因为它会把你甩出去。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当中,有时候学会放手和接受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但这个尺度是非常难以拿捏的,如果任何一本书告诉你这个尺度我知道,我告诉你怎么做,这一定是骗人的。高级的东西需要你慢慢地感受,慢慢地体悟。


第十个叫身体享受。你得对自己的身体好,让身体能够经常地体会到一些美好、快乐。比如,晚上别熬夜。我最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熬夜是什么?熬夜的人都是延迟满足感差的人。过去我们讲过延迟满足感很重要,《棉花糖实验》这本书告诉我们人与人的差距就在于延迟满足感的差距。而熬夜的人呢?他们的心理是我今天晚上就要得到,我今天晚上就不能睡,我今天晚上就要高兴,你看我正开心,我正在工作,我正在带劲地做事。他们不能等到明天。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熬夜对身体非常不好。甚至你同样睡够八个小时,十一点半以前睡和十二点半以后睡,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点我深有体会。我如果过了十二点以后再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就非常疲惫,但是如果是十一点半睡,只要睡够六个小时,第二天肯定是神清气爽的。所以延迟满足感就是我们得对身体好一点,我们得让我们的身体舒服一点,然后注意养生。


你如果能够把这十条做到,就会感到快乐。但是作者接着告诉我们,这十条所带来的快乐依然是相对短暂的快乐,因为你每次都要努力,你每次都要做一些事。那接下来这个层次就越来越高了。除此之外,想得到更长久的快乐,怎么办呢?


第一招,叫作做自己的快乐,表示你不再依赖于外部的东西,而是做自己。做自己的快乐有两条道路,这个要跟大家念一下:“第一条道路是从自己的内心寻找力量,我将其称为释放的快乐。第二条道路是向他人敞开心扉,与这个世界达成和解。我将其称为融入的快乐。”


一招是我们自己释放的快乐。我是我自己,我跟外部世界没有关系,我也能够很快乐。我就像鲁滨逊,一个人在小岛上也能够很快乐,这是释放的快乐。另一招是像特雷莎修女那样,我和所有人融为一体,我爱所有人,我把自己的全部和所有人连接在一起,这个叫融入的快乐。这两种快乐比较持久。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步步接近哲学家与先贤们所说的‘完美的快乐’,最终你会发现,快乐与外界无关,无论什么都无法使其枯竭。”


我们首先来学习这种个性化的过程。提出个性化过程的人是卡尔·荣格,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三位心理学家之一。荣格认为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是反躬自省,即“通过自我审视,分辨出哪些东西不属于我们,而是外界通过教育和文化或多或少强加给我们的,其中包括对社会、对宗教和对我们自己的看法和信仰。这些固有观念很可能限制甚至扼杀真正的‘自我’,从而导致我们心情低落、痛苦不堪。从这里开始,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切割,换言之就是摆脱羁绊”。


有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能结婚所以很痛苦。大家想想看这是为什么?因为长久以来的社会文化和教育告诉我们,到了这个点还不结婚,你怎么办。但是又是谁规定了这个点呢?谁规定了人到这个点必须要结婚,否则就要低人一等呢?没有人做这样的规定,但是所有人都被融入进去了。


还包括有人说考研考不上很痛苦。作为过来人,活到四五十岁了,我会觉得考不考研对人生的影响没有那么大。但是很多小孩觉得不行,痛苦,为什么呢?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考,看到周围这些厉害的人都考上了,他没考上,他就觉得很痛苦。


这是一种惯性,是卡尔·荣格认为的“集体无意识”。在我们生活当中有大量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存在,而如果你不能够觉醒,你不能够走自己的道路,不能意识到“我有我的选择,我有我的人生,我不在乎你们怎么说我,我跟你不一样”,那么你就会痛苦。


大家读过《月亮与六便士》吗?《月亮与六便士》中男主人公的原型是高更,他本来可以做银行家,但是他选择到小岛上去画画,就是突然间觉醒了,这个过程被荣格称作“个性化”的过程。“个性化”的时间一般发生在三十五到五十岁左右,就是当一个人活到三十五到五十岁的时候,他才有可能突然反思这一切,才能够逐渐产生个性化的想法,脱去集体无意识。


我们很多的烦恼和痛苦来自外在的束缚,解决方法是什么?自我反省、自我观察。比如作者认为,当他开始自我反省后,他发现自己有讨好型人格,他跟周围人在一起时,总希望对方高兴,总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他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回到家后又觉得很不忿,为什么自己总这样?后来他开始不断地反思,终于找到根本原因:来自爸爸的束缚。他的爸爸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是一个很成功的高官,爸爸跟他说过:“你不错,你可以努力,将来有望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但是没法超过我。”这是爸爸的魔咒,导致作者从小到大都在讨好自己的爸爸,但实际上他不需要这样做。而讨好爸爸这一行为投射到社会上后,他就开始讨好周围各种各样的人。


想要摆脱这个束缚,靠别人没有用,你必须自己反思、自己内观、自己往前找,找到那个点,明白自己原来是被这个惯性绑架了,被这个观念牢牢地控制了。但实际上,“我不想结婚”“我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我赚钱不多”“我更希望过从容一点的生活”这些想法都不丢脸,你可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你可以做一个从容快乐的人,你可以做一个像“竹林七贤”那样的人,随便你。这是荣格给出的道路。


斯宾诺莎认为,我们的快乐来自探寻内心的自由,就是从内在找到自由。我们能够看得出斯宾诺莎对作者的影响是最大的,他说:“当一个人受到束缚,一定是欲望的方向出现了问题。他之所以感到难过、不幸和无力,是因为将欲望寄托在一些没有价值的事物上,这些事物只会损耗他的能量,对其成长却没有帮助。事实上,只有获得内心的自由,才能将悲伤和消极的快乐转化为积极的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压抑和摒除欲望,而是要分辨什么对我们有益,什么对我们有害,最终将欲望引向能够提升自身能力的正确方向。”


大家还记得斯宾诺莎前面讲的“快乐是我们的成长”吗?如果你认为自己非要得到这个学位,非要得到这个职位,自己才能快乐,根据斯宾诺莎的理论——你是找了一个错误的对象。那个岗位并不能决定你是否优秀,并不能够决定你的个性是否得到成长,但是我们找错了,我们就会觉得非常痛苦,因为你总想得到那样东西。当你找到一个错误的方向时,你的欲望就会给你带来极大的痛苦。


斯宾诺莎从来不反对欲望,他不认为人应该禁欲,他说过:“欲并不是恶,欲是生命的本质。”周国平先生曾经讲过,有的人就是一团欲望,而对欲望的管控和校准才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方向。就是你以后不再追求那个岗位了,你追求做事,你试试看会不会快乐。这是我们所讲的第一个获得永久性快乐的方式——“做自己”,完成“个性化”的过程,校准你的欲望。


再往后就越来越高级了。接下来我们说第二条道路——“敞开心扉”。敞开心扉的方法就是爱、融合与复联(复联就是又、再一次地连接上)。人和人之间最初的联系是脐带的联系,母亲和婴儿有脐带的联系。当你蹒跚学步的时候,看到父母期待的目光,这就构成了你和父母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和友谊。


亚里士多德为儿子写的书叫《尼各马可伦理学》,书中把这种爱和友谊用一个词来定义——菲利亚(Philia)。菲利亚是什么呢?“菲利亚包含一个关键要素,即我们必须成为真正的自己,同时帮助他人成就自我,以此来获得快乐。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那么无论什么感情都会变得虚无缥缈或黯然失色。”


讨好型人格是没法给别人菲利亚的,因为你是虚伪的。一个刻意逢迎拍马、有目的性的人也没法给到菲利亚,因为你是有目标的。


“一段认真的感情与功利主义毫无关系,我们之所以成为朋友,绝不是因为我在职场、社交和物质等方面有求于你。当然,这并不是说真正的友谊必须与利益绝缘。”请注意,真正的友谊不是奔着利益而去的,但是不代表真正的友谊不能够有利益,这是两回事。“朋友也可以在工作上给予我们帮助,但一旦他无法再满足我们的需要,比如说退休,或者换了工作,我们的友谊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菲利亚是没有过多的企图,没有太多的控制,就是纯然的友谊和爱。


“当人们陷入热恋,那么,即便这段关系始于激情与幻觉,最终能够留存的也唯有真爱。”这个作者说:“激情之爱永远都隐含着失望的风险。”人和人之间的爱情往往源自激情,激情之爱的背后往往隐含着失望的风险,为什么?


“答案之一是它与菲利亚有着相同的特征,即对方的出现总能激发我们内心的快乐,他或她展现出的最真实的一面依然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


“答案之二是我们渴望让对方获得快乐,见证他或她成长以及成就更好的自我。爱不意味着拥有,相反,爱是任其自由呼吸。爱不意味着独占,更不是让他人依附自己,相反,爱是期待对方独立自主。无论是嫉妒心、独占欲,还是担心失去对方的恐惧感,都是干扰乃至破坏夫妻关系的罪魁祸首。真爱不是挽留,而是放手,它不会令人感到窒息,而是帮人学会更好地呼吸。它深知爱人绝非从属关系,而是让彼此感受真正的自由。”


作者提出了一个在法国人看来很常见的观点:“我们最好避免过于亲密的关系。通常而言,两个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成年人才会通过这种关系抱团取暖,爱情最本真的状态应该是两个独立自主、不被欲望和承诺所控制的人的结合,即使是爱人,也应为彼此留出足够的空间。”


为什么激情之爱会隐藏这么多失望的风险呢?一个核心原因是我们在激情之爱的过程中存在太多的幻想与心理投射。你心中有一个空洞,你希望找到一个爱你的人填补上这个空洞,所以当这个异性出现以后,你的心砰砰跳动,你觉得他就是这个人,无论这个人做什么事,你都觉得他就是那个对的人。


但实际呢?这是你的心理投射。你的愿望投射到这个人身上,等到你的荷尔蒙分泌减少,你俩过上了锅碗瓢盆的小日子时,你突然发现他变了,因为你之前的投射没有了。所以激情之爱会带来失望,甚至仇恨,因爱生恨的事不是没有。


因此,如果一个没有找到自我的人对你表达“我真的真的很爱你,你是我的唯一”,当他说这样的话时,你一定要小心。如果他的人格并不完善,他并不成熟,他讲的可能只是内心的期待,他认为自己是如此爱你。但是,当他从你这感受到失望时,他会转而恨你,他会转而觉得你根本不是他想象的那个人,人性就是这么奇怪和复杂。


如果我们要得到真正的菲利亚、真正的爱和友谊,我们需要找到奉献的快乐。奉献的快乐是我不控制你:咱们俩是夫妻,但是我不控制你。为什么?你快乐,我就很高兴;你高兴、幸福,我很开心。这种奉献的快乐叫作“奉献比获得更快乐”。当我们赠与他人快乐的时候,其实我们双方的快乐是成倍增加的。它不像分苹果,分一半给你后,我只剩一半,而是我的快乐分一半给你,咱俩都会快乐,甚至这份快乐还会呈指数型地增加。这就是要找到奉献的乐趣。


除此之外还需要学会热爱自然以及动物。我们不光要热爱人,还要热爱自然,热爱生灵。作者小时候,有个亲戚从非洲回来,送给他们家一套弓箭,非洲的弓箭很厉害,爸爸说对他说:“走,带你打猎去,咱们去射野鸡。”然后他们到森林里准备射野鸡。小孩子很高兴,拿着箭准备去射,结果突然看到一只野鸡从草丛中飞出来。


各位有没有见过那种大号的野鸡?我在山里边开车时曾经见过,野鸡从我的车前飞过,我以为是凤凰。野鸡拖着长长的尾巴,特别好看,整个身体全部张开,通身彩色的羽毛,从这个孩子面前飞过去。然后在那一刻,孩子目瞪口呆,看着那只野鸡呆在那儿。爸爸在一旁叫着快射,快射。但孩子一动不动。他说,在那一刻,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不会成为一个猎人。因为他被那种美所震撼。


如果大家能够更多地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热爱植物,那么获得菲利亚的可能性也会更大,因为这对你来讲都是很好的锻炼无私之爱的过程。这个叫“敞开心扉”。前面一章教你做自己,这一章教你敞开心扉,与他人产生这样的联结,这矛盾吗?不矛盾,你越是能够做自己,越能够获得敞开心扉的爱的能力。


下一章叫“完美的快乐”。如何能够获得完美的快乐呢?这里有一段必须要念,特别好玩。


弗朗索瓦是欧洲一个非常著名的圣徒。有一天,他跟弟弟一块儿在野外行走,因为风雪交加,两人走得很累,弟弟问能不能够告诉他完美的快乐究竟是什么?你看这个圣徒怎么回答的。


他回答道:“想象一下我们来到了圣玛丽-昂热(这是一个地名),浑身被雨水淋透,冻得瑟瑟发抖,不仅衣服沾满泥浆,肚子也是空空如也。我们敲响修道院的大门,门房应声而至,没好气地问:‘你们是谁?’我们回答说:‘是您的两位教友。’他吼道:‘胡说!你们这两个流氓,欺世盗名不说,还想盗取施舍给穷人的财物,快滚!’就这样,他不但拒绝开门,还把我们晾在门外,顶风冒雪,饥寒交迫,直至夜幕降临。”


“如果我们面对这样的羞辱、暴力和无理拒绝,还能保持耐心等待、心平气和且不出恶言,如果我们始终胸怀谦卑和仁爱之心,相信看门人认出了我们,只是受上帝的指派前来考验我们,记住,莱昂,我的兄弟,这就是完美的快乐。”


这和我们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会认为完美的快乐是顶风冒雨到那儿,突然有一碗热汤,这才叫完美的快乐。但弗朗索瓦认为,在这一刻你依然能够保持这种谦卑、愉快的心情,才叫完美的快乐。“不要将自己等同于一个需要承认、帮助、安慰的弗朗索瓦,如果能从这一角色中抽离出来,愤怒、悲伤或怨恨等情绪就会变得无足轻重,放下的那一刻即是完美的快乐降临之时。”这样的话,你就没法被伤害了。外在的东西已经无法伤害你,你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够获得真正完美的快乐。


人有心理作用。大家知道我们的心理作用是什么吗?我们头脑中会有一套生存软件,这套生存软件会帮我们不断地调整我们对外部的看法。但它实际上是骗你的,为了让你能够快乐地生活下去。


比如,你觉得自己不重要,但是你的生存软件会告诉你,你很重要,它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证明你很重要。有一个人对你不好,生存软件就解释说,因为那个人是坏人,坏人认为你不好不要紧,其实你是好的。这就叫作“认知失调”,就是大脑要保护我们能够一直生存下去,它需要给我们特别多的弥补认知失调的方法。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们看到葡萄但吃不到,很难受,生存受到了影响,此时大脑马上告诉你,那个葡萄是酸的,别在意。我们就是这样自欺欺人地一直生活了下来,所以要感谢大脑让我们活了下来。


但是大脑同样也带来了特别多的烦恼。比如你被人拒之门外,这一刻大脑会怎么解释?大脑会解释为这个人真坏,他就是针对我、欺负我,我气死了,等等。因为大脑中有这样一套软件,它会自动帮你形成一个逻辑的闭环。但是如果能够舍弃、战胜、超越自我,抛开心理作用,从自我意识中抽离出来,你就将获得真正完美的快乐。


这一点是我觉得本书高级的地方,它在最后达到的境界是一个打碎了自我的境界。“无论是个性化过程,还是自我反省,都是为了寻找真我,同时也是为了释放真我,更确切地说是释放被自我意识束缚的真我。当我们经过一番努力找回真正的自己时,我们也就实现了真我的解放,完成了从自我到真我的转变。”


自我是你头脑中的解释,真我则是不需要解释、如如不动的那个东西,就是王阳明所讲的“良知”。什么叫“致良知”?不要让大脑过度分析,做自我安慰式的补充,而是它本质上应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个叫作“致良知”。


经过大脑包装的东西叫自我。我们认为自我是什么?比如,樊登是个讲书人,樊登是个创业者,樊登是一个博士,樊登是一个爸爸。我们会用自我将自己包装起来,给自己加上这么多头衔,然后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自我。但实际上,真我并没有一个名字叫樊登,这个名字是我爸起的,是外在加给我的,而实际上那个真我是你头脑当中那个观察者,能够观察到这一切的那个东西,是如如不动的。


尼采对此也做过有力论述,他在描述酒神狄俄尼索斯对音乐的狂喜、痴迷时写道:“我们品尝着幸福的滋味,但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作为有生命且唯一的物质,沉醉在这富有创造性的快乐之中。总之,无论是从内心释放自己(这个叫超脱),还是与世界实现和谐(这个叫复联),都能帮助我们摆脱自我意识和心理作用的束缚,不再将其视为生命中唯一的指引。我们拒绝对自我意识唯命是从,在审视自身和观察世界的过程中,理性认知与直觉认知也取代了心理作用的干涉,至此我们才算真正做回了自己。”


所谓的完美的快乐是一个真正做回自己的过程,当你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外在的任何变动、事物都无法伤害到你。但这是一条渐进之路,千万不要因为读了这本书,就觉得自己要一步做到这一点,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你要慢慢来,一步一步渐进地感受。而且这本书提出一个提醒:不要试图扼杀自我。我们要认识自我,但是不要扼杀它。什么叫扼杀它?就是忍,干什么事都忍,戒急用忍,遇到什么问题都控制、压抑,这是非常痛苦的。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如今我已能够很好地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不再无休止地寻求外界承认,而且我要大声宣告,我再没有自命不凡,而是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但我想强调的是,如果我未曾更好地重塑自我、让自我汲取充分的营养,如果我对自身缺陷讳莫如深,这一切就无从谈起。这条路我已经走了将近三十年,然而它远未终结。”


“完美的快乐在我们降临人世时就已存在,我们称其为生的快乐。所有完美的快乐都包含生的快乐,而后者是它唯一的构成。”


这种生的快乐是一种原始的快乐,最后一章讲的就是“生的快乐”。孩子有一种本能的快乐,大家带过孩子都知道,孩子只要不发烧就高兴,一发烧就蔫了,什么都做不了,只要你看到他活泼起来了,就知道没事了。孩子很奇怪,他们能永远开心和快乐,这种快乐是即兴的、自然的、本能的。但是随着他们的不断成长,这种快乐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十几岁以后,快乐就开始越来越少,越来越少;等到高考、上大学,此时各种各样、莫名其妙的烦恼就都来了。甚至有时我们的身体没有任何问题,手上还有余钱,还有房子可以住,但我们内心当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这就表明我们已经远离了生的快乐。


中国古代哲学也有这样的描述。《道德经》中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说的就是我们最后修炼的境界要复归于婴儿状态——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我们得能够学会那种生的快乐。不要再努力地证明自己的价值,为内心的简单热情而活,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返老还童。说起来很简单,做到却很难。你见过多少人一天到晚傻乐,遇到什么事都开开心心?被别人欺负了,这次评职称没有自己,只有别人,他还觉得太好了,开心……你很少见到这样的人,但是这种人就拥有生的快乐。


作者谈到他去印度的小村庄里做义工,那里的人非常贫穷,大家穷得住贫民窟。但是很奇怪,他在印度看到了在巴黎根本见不到的笑容。每一个穷人每天辛辛苦苦地打水、捡柴火、做饭,但是他们高兴。在巴黎、纽约这么发达的都市,几乎所有人行色匆匆,脸上挂着愁容。他认为这种简单生活能够带来的乐趣,是我们这些被物质裹挟了这么多年的人很难感受得到的。


如何能够释放自身的快乐之源?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他说:“人之所以不幸是因为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唯一的理由,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一旦明白自己身在福中,就能马上获得幸福,甚至就在同时。”你们知道这段话是谁说的吗?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群魔》中写到的。我们绝大部分的问题就在于身在福中不知福,我们拥有的东西已经不少了,足够多了,但是却感受不到这样的快乐。所以要学会更好地生活,充分地感知生命过程中的感受,才能触碰到永恒。


大家知道伍迪·艾伦曾经讲过一句什么话吗?伍迪·艾伦说,生命是麻烦的延续,然而最糟糕的还在于它有朝一日会戛然而止。大家听出这句话里边的悖论吗?前半句是对生命的抱怨,后半句是怕死。既然你对生命如此抱怨,说生命充满了麻烦,为什么它戛然而止的那一刻你还会觉得害怕呢?实际上我们还是留恋。


我们只需要对此刻点头称是,就能获得顺其自然的力量。你有没有发现这本书的境界越讲越深?它从最早的教我们用十种方法获得幸福,到最后只要做到一件事——对此刻点头称是,“好的”“行”“没问题”。


你要想能够到达这种对现实点头称是的境界,也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所以大家需要不断地努力、练习。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读书、反思、实践,一点一点去实现的。


关于是否具有快乐的智慧这件事,在哲学史上是有争论的。康德说,幸福绝非理智的模型而是想象的产物。这句话未必对,但是因为康德的巨大影响力,导致在哲学界,研究快乐被视为是肤浅的、边缘化的,而研究悲剧、深沉的东西才被认为是哲学的主流。


但是本书的作者依然认为快乐的力量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智慧我们是可以拥有的。最后他说:“我不惜暴露自己的缺陷与脆弱,不断探索前进的方向,试图让生活每天都能有所进益,同时怀着幸福的心情将其传播给大众,与各位读者共同分享。”


我觉得这一句话也适合我,因为我所做的事就是把我体会到的东西、学到的东西传播给大众。希望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快乐,但你要知道快乐不是来自这本书,而是源于你自己。


谢谢大家,我们下周再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324评论 5 47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03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192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55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69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66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27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83评论 0 257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27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590评论 2 32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69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65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28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9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880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399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