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工作真的很忙,还要顾及写作和学习,真的感到身心疲惫!!!
感触最深的还是:感觉一个脑袋不够用。为什么老天不赐予我多几个脑袋呢?当然,这只能想想而已,天真无邪的想象。
有人说脑袋可以记得东西很多,有人说脑袋记得东西很有限,有人说脑袋记的东西很准不会错,有人说脑袋容易犯迷糊靠不住…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关于脑科学研究方面的著作,我之前也读过两本,《思考,快与慢》和《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其中就介绍了很多关于大脑的构造和大脑方面的知识。读后就感受很深,理性与非理性,就是大脑构造的缺陷的体现,但我们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弥补和改善这种缺陷。要尝试着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随着岁月的沉淀,再加近段时间的经历感受,我更对我自己的大脑产生怀疑,才知道原来的我对自己大脑是盲目自信而已。因为一旦接受信息量很多,面临大大小小的事多,接触各类人的社交多,就会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量变并没有到质变,反而情况更糟糕。发现自己很容易忘事,导致事情处理起来不全面;再者不分轻重缓急,导致效率低下;并且大脑也会超负荷,导致神经紧张运行时间长,头昏疲惫,精力不佳。如此恶性循环,大脑负荷将越来越大,运行越来越慢,效率越来越低。
所以,量变到质变之间还需要一个处理的过程
我觉得脑袋容量是有限的,但合理利用其威力又是巨大的。
当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上述情况,信息很多,杂乱无章,且无限增长,但脑袋容量有限,那我们又将怎么应对呢?
1.好记心不如烂笔头
这应该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真正理解并做到的人却不多。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两件事都会觉得,就这么两件事很容易记住。但到后来,一件,两件,一件…事情累计起来就会越来越多,并且很多后面的事都没有在自己的预料之中,导致的结果就是,曾经以为记住了不会忘的事就那么无意之间就忘了,还忘的那么自然,直到被问起才想起来。
只要一件一件的记下来,把它们全部一目了然的摆在眼前,按照轻重缓急的处理,不会乱,也不会忘。有一本书叫《清单革命》,我没看过,但听过别人讲过这本书,说白了也就是这么个事:笔记,分清顺序,分清重要程度,列清单,提高办事效率。
2.借助外部手段
毕竟大脑的可经常用的活动容量是有限的,因为人的精力和注意力的有限性所决定的。电影《夏洛克福尔摩斯》中夏洛克说了这么一句:我的大脑容量有限,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管那些没意义的闲事,那样会消耗我的精力。所以,你看他经常遇到案件时,对于调查收获的线索,经常会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闭眼整理大脑所接受的信息。对于这样天才级的人才,都承认大脑容量的有限,所以我们更要借助外部工具来弥补。
比如:手机备忘录、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Excel等外部工具。
3.注重理解,用自己的思维体系进行分类
当然记录只是一方面,怎么记也是很重要的问题。如果只是死板的记录,没有任何分析、分类处理,那么呈现在眼前的也只是杂乱无章的信息罢了。所以一定带入自己的思考,把这些事情用自己的思维体系,形成自己所理解的框架系统,这样处理起来也会得心应手,检索起来也会相当方便快捷。
我们要正视自己的大脑,了解自己的大脑,然后利用自己的大脑,用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让我们避免一些坑,少绕一些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