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斧头帮帮主,人们在脑海中浮现的肯定是周星驰《功夫》电影中举斧跳舞,头部着火,最后被火云邪神一拳打死的帮主形象。可是谁能想到,历史上上海滩斧头帮帮主确有其人。真实的斧头帮帮主与电影中的形象大相径庭。他身材瘦小,戴一副黑框水晶眼镜,透着几分斯文。但他的身份却杀气腾腾:斧头帮帮主、抗日铁血锄奸团团长等,且有“江淮大侠”、“暗杀大王”、“民国第一杀手”、“远东第一杀手”之江湖威名。蒋介石听到他的名字就恨得牙痒痒。毛泽东主席曾评价他:杀敌无罪,抗日有功;小节欠检点,大事不糊涂。国民党军统评价他:人人都害怕魔鬼,但魔鬼害怕王亚樵。没错,此人就是被人称为“民国第一侠”“暗杀大王”的王亚樵。
王亚樵(1889-1936),出生于安徽合肥磨店乡。与电影中虚构的那种阴险毒辣,贪婪自私,嚣张跋扈的人物形象完全不同,此人是一个在不同历史时期身份复杂,与国共两党均有交集,但又坚持自身理想信念的侠义之人。
身份一 顽劣少年
王亚樵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祖父和父亲都为地主耕种田地,受到从官吏到地主的各种欺凌。但由于祖辈都吃苦耐劳,传到他父亲王荫堂的时候家境稍有好转。王荫堂小时候读了几年私塾略有文化,成年后跟一个乡村医生学习了一些医术,成为当地一个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王荫堂一面务农,一面行医,慢慢的家里面便有了一些积蓄。等到王亚樵出生长大,其家境已能够让他上个6,7年私塾了。
王荫堂性格温和,甚至可以说的懦弱,平时从不惹事,遇到事情尽量躲着,不愿意和人正面冲突。而王亚樵个性则和父亲完全相反,他性格暴戾强硬,各种欲望均非常强。甚至在他幼年时期,这种性格便显露了出来!
1895年,王亚樵6岁,按现在的说法,6岁还是一个幼儿园的小不点。但王帮主(下文偶尔如此称呼吧)不一样,6岁就开始惹事,整天和同村的孩子打架,打遍了同年龄段的孩子无敌手。此后,打遍同村无敌手的王帮主开始去打比他大的孩子。令人惊奇的是,王帮主照样战果辉煌。 为此,几乎每天都有邻居找到王荫堂告状,有时候甚至带着被打伤的儿子来要汤药费。王荫堂为此打了儿子不下几十次,却根本没用,每次打完他的第二天,王帮主又继续出去打架。王帮主能够以小欺大,在于他凶狠强硬的性格,他打架时候根本不要命,几个同龄孩子一起也打不过他一个。有一次几个比他大4,5岁的孩子联手把他打倒在河边,让他向他们求饶,告诉他,只要他求饶就放过他,否则就把他扔下河去。当时正是汛期,河水高涨,即便如此,王亚樵高昂头颅,宁死不求饶。几个孩子一怒之下,真的把他扔了下去(安徽人真猛),王帮主立时被河水冲得无影无踪。几个大孩子吓得哭着逃走了。好在王亚樵最后侥幸没死,被冲上岸。这次以后,所有孩子再也不敢惹他,见到他都绕着走。王帮主自此在家乡成名。
见儿子如此顽劣,王荫堂又气又恨,说:我们王家世世代代忠厚老实,没成想居然生下你这么一个孽障来!
身份二 晚清习武的秀才
看了上面的叙述,你若以为王亚樵只会好勇斗狠,那么你错了。
王荫堂虽然对儿子的顽劣毫无办法,但作为父亲他对儿子还是很好的,即使家庭经济远非富足,仍然用尽全力供儿子读书。七岁时,就领他到邻村先生家里拜师习文。希望他能沿着科举考试的阶梯,从秀才、举人到进士,做官发财,光宗耀祖。王亚樵这人也的确奇怪,凶狠好斗的同时又非常聪明,作为一个约架高手,他的书读的也非常好。1906年,17岁的王亚樵参加了清王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考中了清朝的秀才,而且成绩还十分的好,是当时县试的前十名。王荫堂知道儿子考中了秀才,非常的高兴,因为这是他们家族10代中第一个考取功名的人。 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王亚樵随后参加的举人考试,却名落孙山。失意回家的他原本还想继续发奋,来年继续赶考夺取功名。但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他的登科及第之路。在历史的潮流前,个体都是非常渺小的,时代会逼着你走上一条你自己可能从来也没想过要去走的路。 此时正是清王朝最可怕的末期,各种苛捐杂税压垮了王荫堂这个可怜的乡村医生。王亚樵举人不中,回到家的时候,王荫堂仅有的几亩地都被酷吏和地主搞走了,王家被迫从农村搬到镇子上,依靠父亲的医术为生。即便如此,在清朝官吏的层层盘剥之下,王家生活很快变为赤贫。
但对于此时的王亚樵来说,厄运远未结束。在家中复习,准备再考的他很快就听到了朝廷取消科举考试的消息。对于当时全国99%的习儒书生,这应该算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王帮主偏偏就是这1%。
作为一介书生,他当时什么都不会,也没有任何生存的技能,一度也曾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赤贫、老实的王荫堂也已经无心管他,王帮主的人生轨迹由此出现重大转折。 安徽是李鸿章淮军的故乡,王亚樵所在的磨店乡有不少原来淮军官兵,所以民风是比较尚武的。从小打遍同村无敌手的帮主从小爱武,读书无望的他开始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他拜了一个当地著名武师为师父,开始练习拳脚和枪法。王亚樵没有辜负“村内第一高手”的名望,这个武师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把他调教成一个好手,不但拳脚功夫相当了得,还练成一手好枪法(当时民间枪支很多)。秀才王亚樵通过这两年学武的经验,很快成为了一个武功高手,可以这么说,民国“暗杀大王”由此开始走上了征程。
王亚樵花费10年精力学儒,然而清王朝取消了科举考试,他等于被政府耍了。就家庭而言,王家饱受清王朝的压榨,老实勤俭的王荫堂到后期已然到了赤贫的地步。中举无望,家庭衰败,使得王亚樵极端厌恶清政府。
此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到了辛亥革命之前最动荡的时期,清王朝摇摇欲坠,开始控制不住全国局面。这时的王亚樵正因习武而在江湖上面混,并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的思想,不仅如此,他还结识了李元甫、王传柱、张朝阳、李小一等一批具有反清的意图的朋友。这位习武的晚清秀才在革命上也毫不含糊,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22岁的王亚樵干了件石破天惊的事----他集合他那帮江湖朋友跑到省会合肥,在那里宣布成立“合肥革命军”,撤销清廷的一切官吏,成立“军政府”,宣布安徽独立。
王亚樵自认是孙中山的追随者,可是孙先生并没有让他管理合肥。因为当时的辛亥革命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严密的领导机构,而且孙中山也并没有见过王亚樵,根本也不知道王亚樵是谁。就在王亚樵成立“军政府”之后不久,同盟会派了一个叫孙品骖的人来接管合肥。这个孙品骖根本没把王亚樵放在眼里,他一到合肥也成立了军政府,也宣布独立。于是,两个“军政府”的就闹起了矛盾。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为,两个“军政府”首脑的革命理念天差地别,农民的儿子王亚樵主张立刻打击土豪劣绅,开仓济民。这种思想颇有点古代劫富济贫的侠义意思,也和后期中共的革命思想非常相似。但是另一个军政府首脑孙品骖不同意,他认为革命不应该动地主和豪绅的利益。这种根本性的理念冲突导致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王亚樵虽然自任总司令,但说他是个光杆司令并不为过,因为他和他那帮江湖兄弟加起来一共也才几十号人。王亚樵深知枪杆子的重要性,所以他经常忙着去乡下招兵买马。随着两个军政府越吵越厉害,终于有一天,“孙政府”忍不了了,孙司令先下手为强,他出动官兵扫荡了王亚樵的合肥革命军。王亚樵的江湖朋友李元甫、王传柱、李小一等被孙司令一网打尽,全部被枪杀,在乡下招兵的王亚樵侥幸生还。一招得手之后,孙品骖随即通缉王亚樵,王帮主再也不敢留在安徽,他赶忙逃亡到临近的南京,开始继续他的革命生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党派林立,各个党派都觉得自己是中国的拯救者。在南京,王亚樵加入江亢虎组织的“中国社会党”。 中国社会党是1911年11月5日江亢虎于上海创立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第一个社会党且为中国首个以“党”命名的政治团体。知名成员包括后来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苏州支部总务干事陈翼龙,以及顾颉刚、叶圣陶、王伯祥等。
社会党党员中知识份子占首位,其后则为工商业者,最后是破产农民、手工业从业者、其他劳动人员。当时的王亚樵是满清秀才,大小也算是个知识分子,加入这个党自然没有难度。而且由于能力突出,他很快被任命为社会党安徽支部长(总支部设在肥东撮镇夏家祠堂)。
文人政党--社会党没有武装力量,力量薄弱,也需要大肆招兵买马。王亚樵和他的同志丁鹤龄先后奉命去老家安徽的巢县、全椒、滁县、安庆等地,广召会员。
这时的安徽正是虎踞龙蟠的地方,清政府垮了以后,北洋军阀随后盘踞安徽,而且北洋系在安徽的实力非常强大,皖系军阀段祺瑞等人的爪牙遍布安徽。王亚樵想在安徽招兵买马搞武装起义,北洋军阀自然不能坐视不理。1913年,北洋军阀皖督倪嗣冲称社会党为乱党,下令通缉。丁鹤龄被捕遇害,王亚樵在一次侥幸逃脱,在1913年秋率领一班同志逃亡到了上海。
在上海期间,王亚樵跟几个朋友生活的非常凄惨,身无分文,靠做苦力为生。白天干苦工,晚上睡大街。即便如此,王亚樵一直在关注社会局势。此时的中国已经是北洋军阀统治,在上海的王亚樵结识了一个影响他终身的人物,北大教授,无政府主义者景梅九。景梅九是山西运城人,是清政府第一批派往日本的留学生之一。清末民初的时候,各种思潮在中国都流传的很广。景梅九在日本期间,从幸德秋水、宫崎寅藏等处接受了社会主义,从大杉荣等处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最后他将这两者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揉在一起,慢慢的揉成一套他自己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学说。
王亚樵同景梅九相识并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很快被景梅九的无政府主义所折服,成为一名忠实的无政府主义者。在对无政府主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怎样打倒社会强权的问题就摆在了他面前。
当时的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在探索拯救中国的方式,各种思潮在中国大地上泛滥。孙中山认为,革命应以武装力量彻底推翻军阀和封建组织。不打倒军阀,不扫清封建余孽,就不可能统一中国,不可能抵御外侮。于此同时,“暗杀”也是清末民初的一种社会思潮,光复会领导人蔡元培就主张暗杀。在辛亥革命之前,暗杀事件屡屡发生。1907年,安徽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刺杀巡抚恩铭一案,鉴湖女侠秋瑾牵扯其中。1910年3日,汪精卫等人在北京密谋炸死清摄政王载沣,朝野震惊。这种英雄主义的行为很对王亚樵的胃口,对他影响非常巨大。
王亚樵自任是孙中山思想的追随者,但当如何打倒社会强权这个问题横在他面前之时,性格使然下,他选择以“暗杀”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他希望“用极端方法铲除阻碍中国进步的拦路政客,通过暗杀震动社会、促使变革”。可以这么说,上海的这段经历基本打造了王亚樵今后的世界观:什么政府官员,什么社会权贵,只要你是强权,我就要从肉体上消灭你。
从加入江亢虎组织的“中国社会党”开始一直到民国9年,王亚樵一直是个“革命者”。民国3年在沪,加入“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研究会。民国4年8月,王亚樵退出“安那其主义”研究会,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孙中山交出大权后,接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同意选举总统,遵守临时约法,建立政党内阁,组织国会。可惜好景不长,袁世凯很快倒行逆施,宣布称帝。国民党在二次革命中战败,南方大部分力量被袁世凯消灭,国家开始大乱。民国5年,王亚樵在沪组织“公平通讯社”,宣传讨袁护法。随着袁世凯称帝不遂被气死。北洋军阀开始控制国家,国家更为混乱,到处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目睹皖系军阀段祺瑞在国内胡乱施政后,王亚樵以革命党员的身份写信给孙中山,认为就算军力上不是北洋军阀对手,也可以用暗杀手段对付他们。
王亚樵对孙中山说:中国古代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任何位高权重的人都无法阻挡真正的亡命刺客。我最崇拜蔺相如的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的手段。不但秦王惧怕蔺相如的拼死一击,清朝雍正爷的脑袋也是被人割掉的。即使我们力量很弱,但只要有一支精干的刺杀团队,一样能让暴君们胆寒。
王亚樵要求由他去组织暗杀团,炸死段祺瑞等北洋高官。可惜,孙中山一生都反对暗杀。孙中山认为革命是光明神圣的事情,不能采用暗杀个人的恐怖手段,他断然拒绝了。虽然他的建议没有被孙中山认可,但通过暗杀够改变中国未来的念头已经深深刻入王亚樵的头脑。
二次革命以后,孙中山被迫下野,流亡日本。此时王亚樵再次进行武装起义,以声援孙中山。民国8年,王亚樵与韩恢等人策划反对江苏军阀李纯。他离开混迹了几年的上海,追随著名革命党人韩恢到江苏北部一带组织军事力量。江苏督军李纯得到风声以后,派兵捉拿两人,韩恢被捕遇难,王亚樵再次侥幸逃脱,被迫隐居在故乡合肥磨店集。王帮主终究是个闲不住的革命者,不久之后身在老家的帮主又联系众人反对安徽督军张文生,并最终导致张文生被皖系军阀撤换。为此,张文生对王亚樵恨之入骨,他派出几个杀手去王亚樵的老家追杀他。好在身具暗杀思想的王亚樵十分警觉,听到杀手们笨手笨脚摸到家门口的声音,立即跳出来,将为首一人一脚踢倒,随即拔腿狂奔。几个刺客乱成一团之时,王亚樵乘机逃脱。此时他已经无处可去,只好跟郑青士、蒋非我两人在一次回到上海。
经过数次革命失败,牺牲了这么多好朋友以后,王亚樵开始变得很实际。他说:什么革命,什么主义,只要手中没枪没人,还不都是扯淡!
王亚樵此次到上海,并不再像之前只是一心为了革命事业,他决定要开始为自己打算打算。就像《上海滩》里面学生运动后的许文强一样,在女友被打死,自己做了3年牢后,许文强决定不惜一切手段也要获得荣华富贵。
王亚樵的想法,跟许文强完全一样。是的,你没猜错,斧头帮主即将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