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向上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这部电影是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片,雪藏五年,终于得以与众人相见。片中有西南联大时期学子的为国所困,有六、七十年代学子的为情所惑,也有当代学子在工作生存中的心理挣扎。
一部电影,如果故事的分量足,那就就容易让观者在情节中起伏,在细节中惊叹。但如果像本片一样是个命题作文,并且是宏大的命题作文,故事情节就难免流于平淡。
本片的主题就是梅贻琦校长讲的“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看上去很美,听上去很感动,但是拍成电影……却让观众很迷茫。
围绕梅校长这句“真实”,影片试图回归各个时代去阐述那种真实。互相穿插,多线程叙事让人感觉有跳跃感,但可惜,这种跳跃感是因为故事的短小而不得已而为之。
《无问西东》给我个人的感觉是:“有大片的气势,却缺大片的气质”。影片里面的故事能看,不能细看;能琢磨,不能细琢磨;能研究,不能深研究。电影时长与体量就这么大。每个宏大的主题,压缩到一个个小部分里面,表现不够尽兴也是正常。整部电影要说是“假大空”可能过了,但若说“真大空”,可以说是很贴切了,因为影片看上去真实,庞杂,但却无从回味。
但作为献礼片,电影应该还是及格的,部分桥段还是出了彩的。笔者抱着一种上不了清华,但是向清华学习的心态来看电影的。整部电影归结下来,也有亮点,其中影片最让人心动的也是那么几个点:
沈光耀的无悔回答
王力宏扮演的沈光耀,为了给因战乱而饥饿的孩子们投递食物,违反军纪被罚做俯卧撑,他喊出自己无悔的答复“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这也是激励他从军的一个点。他觉得他没有做错,他觉得他为了这些真心、无畏、正义和同情,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种回答是震动人心的。尤其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当别的同学还在迷茫所学为何,所学何用时,他已经笃定一条信念。即使家训不许,家规不容,仍从容选择,并且对选择无悔。这种成人感性式的英勇。是十分令人敬佩的。这部分篇幅在全片较长,可能是正是要体现“国子监”这国之重器的分量吧。
陈鹏冒死救王敏佳
黄晓明扮演的陈鹏,深爱章子怡扮演的王敏佳,在自己最爱的人被批判的时候,能够不顾一切地去营救。现在的很多人会认为那是一个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代入当时的历史环境,父子不相认,甚至成仇,夫妻反目,甚至成仇的事情在当时都算不上社会新闻。如果真能体会到那时的难,或许才能感受到陈鹏的爱。
可惜,种种原因,电影中这部分铺垫的篇幅过短,让人很难体会到那种感情的难。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者,还需要看《霸王别姬》、《陆犯焉识》(虽然这部也不是那么清楚)《芳华》等电影补课,甚至还需要看很多那个年代的书,才能有代入的体会。对这种感情的理解差异,也是导致很多人对这部电影代入感的差异,有些人会觉得陈鹏很伟大,也有些人会觉得陈鹏演得很假。这种差异,恰是影片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导致。
张果果对报恩的误会
现代社会的丛林法则进入不断创新的模式,各种民生新闻让人觉得社会复杂,年轻人也容易把丛林法则套进各种自己即将面对的局面。听一些“老人言”,避免吃“眼前亏”。
听了过多的“升米恩,斗米仇”的教育,电影中张果果听取了前辈的教育,内心有了“讹诈”的重新定义。他讨厌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但是面对这样的现状又无力可使。于是想逃避,却发现逃避的是久违的诚实。
很现实的桥段,就像世人经常喟叹“人情冷暖”,其实人们怕的是冷,然后去躲避,结果越躲越冷,到最后,连暖,也开始不敢奢求。
张果果的故事,让我想起前些年北大副校长吴志攀曾经说过的“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确实是如此,如果“国子监”里面的天之骄子,学成之后也只是成了只为自己的“自了汉”。那众人对社会风气的扭转又能报什么希望呢。
道德建设,不应该仅仅是口号。应该从更深层的制度建设来考虑,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讲,张果果的故事给人带来的冲击真的不事那么有力,给人的娱乐与思考甚至不如开心麻花的《扶不扶》,但能在献礼片中有现实主义的思考,却也难得。
影片取名本自清华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宣传时套用“只问深情,无问西东”,这么一改,很接地气,也很娱乐。但笔者却是喜欢看到对“无问西东”最初的解释。
结合影片中五个人物命运,虽然坎坷,却都积极向上;虽然挣扎中有痛苦,但是都在思考中有所得。并且,每个人对自己的思考所得最后也愈发笃定。所以,我倒愿意总结一句“只管向上,无问西东”来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