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按照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我就是这么生活的

看这本书时,我找到了一种宁静的状态。

从最初的烦躁、乏味,到渐入佳境,再联想到自己,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更坚定心中所爱,向着目标,面对眼前的难题,勇敢迈出每一步。

29岁开始写小说,33岁开始长跑生涯,

看上去为时已晚,

但找到自己认为真正有意义的事,

并为之去努力和坚守,

任何时候都不会晚,

正如75岁以后开始作画,

80岁举行个人画展的摩西奶奶的那句话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

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

大学毕业后,村上开了一家类似爵士俱乐部的店,

白天供应咖啡,晚间改作酒吧,

日日勤勉耐劳,

再加上太太对生意的悟性,

在村上即将迎来30岁的时候,

小店收支趋向平衡,还清债务也有了眉目。

村上也从一心思虑如何生存的状态,

跳到了思考未来之路。

他还记得下决心写小说的时刻,

1978年4月1日下午1:30,

是个“无可挑剔的阳春佳日”。

他在球场的观众席上,一个人一边喝着啤酒,一边看棒球比赛。

当年轻的外场手戴夫·希尔顿轻易地到达二垒时,

“对啦,写篇小说试试”的念头从村上的脑海里蹦出。

“我还清晰地记得那晴朗的天空,

刚刚恢复了绿色的草坪的触感,

以及棒球发出的悦耳声响。

在那一刻,

有什么东西静静地从天空飘然落下,

我明白无误地接住了它。”

最初,村上并没有野心当个小说家,

只想一心一意地写一篇小说,

甚至连具体的构思也没有,

只是回到家里,坐在书桌前,

告诉自己“好,要动手写啦!”

从春天写到秋天,

一部两百多页,每页400字的作品出炉了,

还获得了文学杂志的新人奖。

就这样,村上年届30时,

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地成了一名新晋作家。

刚开始,村上一边经营店铺,一边写小说,

写完两本后,有点力不从心,

也生出写要一部气势恢宏的小说的想法,

思考过后,他决定关了店铺,

专心致志地写小说。

但当时店铺尚有起色,

写作却是孤注一掷,

周围很多人都反对,

劝他可以把酒吧交给别人打理,

自己去写作。

但他没有接受。

“无论做什么事儿,

一旦去做,

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

否则不得安心。

将店铺随意交托给某个人,

自己躲到别处去写小说,

这种讨巧的事情我做不来。”

于是,

村上春树关掉了店铺,

正式打着“小说家”的旗号开始生活。

也正因为心中有全力以赴的态度,

村上才会笃定得去专心写作,

从而催生出高品质的作品。

对于小说家来说,

最为重要的资质是什么?

首要的当然是才华

如果没有任何文学才华,

无论多么努力,

应该也成不了小说家。

除才华之外,村上认为集中力也颇为重要。

好好使用集中力,

就能相应地弥补才华上的一些不足。

“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个小时。

坐在书案前,

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里,

其他什么都不考虑。”

之后,必需的就是耐力

“即使能一天三四小时集中意识执笔写作,

坚持了一个星期,却说‘我累坏啦’,

这样依然写不出长篇作品来。

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一载乃至两载,

小说家必须具有这种耐力。”

“值得庆幸的是,

集中力和耐力与才能不同,

可以通过训练于后天获得,

可以不断提升其资质。”

因此,村上认为“写作长篇小说是一种体力劳动”,

整日的伏案写作,也导致他的体力渐渐下降,

既然打算作为小说家度过今后漫长的人生,

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

又能将体重保持得恰到好处的方法,

村上选择了跑步。

跑步,是非常符合他喜欢独处的性情的运动。

也正是因为喜欢,村上一跑就跑了20多年,

每年参加一次马拉松。

跑步其实很痛苦,

刚开始跑时,没多久就会气喘吁吁,

心脏狂跳,双腿也颤颤巍巍。

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逐渐适应,

呼吸节奏变得稳定,脉搏也安定下来。

就这样,跑步如一日三餐一样,

被村上编入了生活循环,成了理所当然的习惯。


他一面跑步,

一面将目标的横杆一点点地提高,

通过超越这高度来提高自己。

“我固然不是了不起的跑步者,

而是处于极为平凡的水准。

然而这个问题根本不重要。

我超越了昨天的自己,

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才更为重要。

在长跑中,

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

那就是过去的自己。”

其实,最困难的不是决定的那一刻,

而是决定后的坚持。

很多人都是“三分钟热度”,

开始时劲头很足,情绪很高涨,

但随着时间推移,

懈怠的情绪就会慢慢滋生出来,

开始为自己找无数个理由,

诸如“身体不舒服”、“工作忙”等,

一旦放弃,这件事便会不了了之。

村上同样也会有这种不想跑步的时刻,

他甚至还问过奥运会长跑选手濑古利彦,会不会有这种情形,

村上形容,

“濑古君正所谓怒目圆睁,

然后用了类似‘这人怎么问出这种傻问题来’的语气回答:

‘那还用问!这种事情经常发生。’

如今反思起来,我觉得这确是愚问。

当时,我也明白。

然而,还是想听到他亲口回答。

即便臂力、运动量、动机皆有天壤之别,

我还是很想知道清晨早早起床、系慢跑鞋鞋带时,

他是否和我有相同的想法。

濑古君的回答让我从心底感到松了口气。”

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

但犯懒的情绪出来后的行动,

也促使了每个人的不一样。


当村上年近45,

发现想要达到自己的马拉松PB越来越吃力时,

他依然尽力坚持跑下去。

成绩、名次,对村上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

对于我这样的跑者

最重要的是用双脚实实在在地跑过一个个终点,

让自己无怨无悔。

从那些失败和喜悦之中,

不断吸取教训。


如果有墓志铭,上面的文字可以自己选择的话,

村上希望是这么写的:

“村上春树

作家(兼跑者)

1949-20XX

他至少是跑到了最后”。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