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批判而具有综合性,他的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个方面,都在儒家学派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荀子的性善论是其最重要的思想主张之一。荀子一向主张与孟子“人性本善”的对立思想“人性本恶”。在荀子看来,礼义等善良的品德是靠后天的努力得来的。而非与生俱来的,作为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传播者,他固执,专横地认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在他认为,人类一切欲望,皆因“万恶的人性”。饥饱欲,寒暖欲,耳好声,目好色等都是人类生而具有的天然之性,单敢问若今世人类不知饥饿而进食,不知寒冷而取暖,那不是不正常了,那道这也是因为人性本恶?若今世人类的耳朵听不见声音,眼睛看不到东西,就是人性本善了?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类,他就应该具备应该具备的感官和欲望。我不赞成人性本善,亦不赞成人性本恶,而是选择相信人性是中立的。那“人本善恶”的理论又是从何而起呢?人性的善恶,不过是取决于人从出生到长大所接触的人和事罢了。最初的人性就像是天平,哪端重就偏向哪段,如果一个人和好人在一起待久了,自然也不会坏到哪里去,反之若是生活在坏人堆里,想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也是难。
但毕竟追溯道根本,想要人性变善的物种起源与人类,对善良赋予定义的物种,也是人类,所以善良或恶毒只不过是人类狭隘的想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