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剖析“自由”的意义,给人强烈震撼的电影有两部------《肖申克的救赎》和《楚门的世界》,而《飞越疯人院》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唯一不同的是,前两部是喜剧的结局,而后一部虽然有人自由了,但更多的是主角的悲剧。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经历过二战的小说作者借以文字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
该片于1975年11月19在美国上映。1976年在第48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等5个奖项。
影片中杰克·尼克尔森扮演的麦克默菲,因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疯卖傻被送往精神病院。
他的到来打乱了医院一成不变的规则,大家原本以为是聋哑的病人酋长,在麦克的影响下开始讲话。
麦克还带领病人飞越疯人院出海捕鱼、要求医院调低音乐的声音、开放电视播放球赛、开派对大闹医院、带女性来医院给病友比利发生关系……
枪打出头鸟,护士长瑞秋无法忍受麦克如此挑战医院权威的行为,利用自己的权力惩罚了麦克。
原本一个正常人被吃药电击,最终被手术切除了脑前额叶,成为真正的痴呆。
看片名,原本我以为这是一个喜剧的结局。《飞越疯人院》嘛,肯定是像《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和《楚门的世界》里的楚门一样,飞越了监狱,获得了自由。
然而获得自由的不是主角麦克,而是你万万没想到的酋长。
在六十年代,如何判定一个人为精神病患者,并没有清晰正确的方法,很多无辜的人就被这样残害了。
像片中的比利,并不是精神病患者,他只是一个口吃懦弱、有恋母情结的正常人。
由于比利曾经被喜欢的女性拒绝,长期压抑形成的口吃病。比利和麦克带来的女性发生关系后,瑞秋护士长质问比利时,他的口吃突然好了。心底的欲望被满足后自我压抑解除了。
原本这是一件开心的事,可是死板的瑞秋无法忍受医院被当成了比利发生性行为的场所。都说身边人伤害人那叫一个稳狠准,瑞秋当然是最了解比利的。
她和比利的母亲是多年好友,瑞秋认为比利做了这么无耻的事肯定是要告诉他母亲的。有恋母情结的比利无法接受母亲的失望,割腕自杀了。
而人高马大的酋长也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他只是受父亲的影响,对自我产生了怀疑,长期自我压抑。
是麦克把他当正常人看待,拯救了酋长。他们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好友,并打算一起逃脱这个没有自由的地方。
当比利死后,麦克愤怒了,用力扑向瑞秋掐住她的脖子。麦克的行为直接把自己送上了鬼门关。瑞秋命人给麦克做了惨无人道的脑前额叶手术。
酋长看着真正痴呆的麦克,用枕头闷死了麦克。也许酋长知道麦克是一个多么热爱自由的人,与其如此没有尊严的活着,还不如为他找回真正的自由。
是的,自由了。比利自由了,麦克也自由了,人活着有太多束缚,似乎只有死亡才是唯一的自由。
酋长砸开铁窗,独自一人跑向遥远的树林。醒来的病人为他欢呼,为自由喝彩。但是这些病人没有跑,就像他们曾经对麦克说的:“离开疯人院,我还没准备好。”
为麦克惋惜,如果他当初呆在监狱里劳教,可能还有释放的机会。他以为自由的精神病院,却是比监狱更可怕的存在。
好在这个社会在不断进步,对精神病的判断再也不是从前那些落后的观念了。
像资料显示说,以前的同性恋者、暴力罪犯、政治犯都被视为精神病患者。活生生的正常人被摧残成了真正的患者。
精神病患者一直是我们忽略存在的群体,是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他们竟然经受过那样痛苦的折磨。
百科上说精神病是由于人脑功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
在药物无法控制患者的时候会实行电击治疗。遗憾的是,在如今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精神病还是几乎无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