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公务员考试有150多万人报名,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是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局的东莞调查队业务科室一级科员,共有3433人报名,过审3334人,竞争比达到3334:1,接近0.03%,相当于1万个人参加考试,只有3个人才能考中,可见考取这个职位上的公务员难度之大。
其实古代的“公务员”难考程度比现在的还要高,相较于现在公务员每年招录一两千个名额,古代的进士科在全国范围内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个人。如此低的录取率,一旦考中用大喜若狂来形容实不为过,毕竟范进中了个举人,都高兴地发疯了。
进士科始于隋朝,是唐朝科举制度取士的科目之一,进士科除考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因为武后大力推崇以文章选才,破格用人,因此这时的进士科特为推崇。
陈寅格先生在《西南联大国史课》一书中说:中国人把做官视为唯一正途发生在武则天专政时期,武后时期的官场不像之前历代朝野那样,官场人员几乎全部集中于士大夫等贵族阶级,武后唯人才适用,普通出身的人也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西南联大国史课》这本书首次整合西南联合大学著名教授的讲义和文章,按照时间顺序由远及近,整理出我中国历史的完整脉络。书中收录了陈寅格、张荫麟、吴晗、雷海宗四位大师的著作,从多个纬度为我们展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形貌,如唐代的政治制度、宋代的兴亡与名人、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等。
宋代名人--范仲淹
范仲淹有着超凡的定力。他在南京求学时过得异常贫乏,有时候吃粥都吃不饱,冬天睡觉被子不够就和衣而睡。有一次真宗皇帝来南京视察工作,同学们都跑出去去街上看热闹,唯独范仲淹没有去,不受周围人的干扰,依然在学舍内读书。
张荫麟在这本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描述范仲淹:“范仲淹做官后每夜就寝前,自计一日间自奉的费用和所做的事,若觉得两者可以相当,便熟睡,否则终夜不安,次日必设法做一有益于人的事以抵补。”
翻译为白话就是:范仲淹每天在睡觉前会回顾一下白天自己的花销费用和所做的事情,计算他们的价值,如果自己的花销和自己所做的事创造的价值相等,那么他就能安然入睡,否则一整夜就会睡不踏实,第二天一定要想办法做一件有益于别人的事情,当作抵消。
范仲淹睡前反省这一点和曾国藩的每晚睡前“研几”很相似,“几”就是细节,就是在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去改变自己。
范仲淹和曾国藩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但是都做了同样的事情--反省自己,曾子也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反省自己是君子们不约而同的自我修为。
高处不胜寒的皇帝
吴晗在书中讲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时说:看似处于万人之上的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和财富,其实他的地位不但孤立,而且时刻处在危险的边缘。为了保住尊贵的宝座和利益,他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控制局势,不光有明面上的律例、刑法、军队,还有暗地里秘密进行的组织,在政府机构、在民间、闹市区、集会场所,都有这类人存在。这类人存在的组织历代都有但各朝叫法不一,汉代叫“诏狱”和“大谁何”,唐代叫“丽景门”和“不良人”,宋朝叫“诏狱”和“内军巡院”,明朝叫“锦衣卫”和“东西厂”,袁世凯时代则是叫“侦缉队”。
吴晗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看待皇帝的位置,原来“高处不胜寒”是真的,原来每个人享受的权利获得的利益和自身的付出都是对等的。“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更是佩戴皇冠者的基本素养,皇帝在享受了万人拥戴的同时,也在承受着被万人觊觎的不安。
《西南联大国史课》是西南联大通识教育的必修课,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南联大的教材是那个年代的经典,值得我们所有人读一读。在我们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不应只让娱乐节目霸占我们的大脑,也应和大师们的智慧碰撞, 翻阅前人的精神遗产来滋养我们珍贵的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