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半张废纸
让我 化蝶
如果我是个空罐子
为你 铁了心
被你遗弃 被你活埋
让你愉快 让我瓦解
任我盛放 颓废中 那媚态
留我做个垃圾
长留恋于你家
从沉溺中结疤 再发芽
今天在咖啡厅码字的时候,碰巧听到卢巧音的《垃圾》,这是一首有故事的歌。
这首歌讲述了一个故事,在亲密关系中有一个人愿做爱人的垃圾,这样反而可以让ta一直留在对方的心里,或者留在这段亲密关系里。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她也是用一生去践行她的文字。张爱玲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为了这段在外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短暂爱情,她耗尽一生的精力,哪怕只是对方心中N个女人中的一个,她也把自己低到尘埃里,再开出一朵泣血的玫瑰,刻骨又铭心。
就如歌词所述,在爱情里是她甘愿当一名“垃圾”女子。
另一位张姓女子,张雨绮,爱的时候轰轰烈烈,当街热吻,恨的时候也是轰轰烈烈,家暴、互扇巴掌、潇洒离婚。
微博、朋友圈、各大公众号,掀起一股张雨绮热:敢做敢当,敢爱敢恨,永远是人生的大女主。
和“垃圾”女子恰恰相反,“女王”人设深得人心。
但是无论选择在爱情中做“垃圾”还是“女王”其实都是源于同一个原因。
张爱玲的父亲在她幼年的时候沉迷鸦片,母亲无法忍受丈夫的生活,跟着小姑子出国留学,她自幼与孤独相伴,思念母亲,痛恨父亲。
张爱玲曾坦言:“问母亲要钱,起初是亲切有味的事,因为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母亲的。可是后来,在她的窘境中三天两天伸手问她拿钱,为她的脾气磨难着,为自己的忘恩负义磨难着,那些琐屑的难堪,一点点的毁了我的爱。”
有时候父母给钱的爽快程度,是与父母对子女爱的程度,在一个频道的。孩子在乎的不是钱的多寡,而是父母甘愿付出的程度,一种安全感。
张爱玲口中的被摧毁的爱,象征着她在早年的关系中,反复经验着“被嫌弃”“被丢弃”的犹如垃圾般的体验。
张雨绮3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妈妈生活,四年后,妈妈改嫁,张雨绮读中学时,妈妈又一次离婚。
在张雨绮接受采访时,说到母亲为了供她读书,变卖首饰。
张雨绮的妈妈告诉过她,要坚强和坚持自己的原则,男人可靠也可以不可靠。
这个原则在张雨绮的爱情和婚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她在电影《美人鱼》中的台词:我有钱有身材 ,追我的人都排到了法国,我花300亿陪你玩玩,你居然去泡一条鱼?
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我那么好,你居然不要我?
在一次节目中,张雨绮谈到父亲。
虽然小时候没有父亲的陪伴,但我觉得父亲很重要,一个女人能否幸福,真的会受到父亲影响。因为父亲是女儿生命中出现的第一个男人,女人理解男人,最初也是从理解父亲开始的。
张雨绮首次体验到”你居然不要我“,是在父亲离开这件事。那她又是如何理解父亲离开这件事呢?
她为何要立女王人设呢?
女王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万人之上。
在亲密关系中,为什么要居于上位?
这种强势往往透露出她内心的脆弱,当年父亲的离开,对她影响至深,年幼的她无法挽留,其中的无力感、被抛弃感,愤怒、恐惧,她是如何理解?也许这些感觉都被压抑在潜意识当中。
她是否觉得父亲才是关系中强势的一方?是否父亲才是不恐惧分离的人?
在关系中保持强势,才能让她不再害怕可能会再次被抛弃、被丢下的恐惧。
爱是一种对“自我”的退让。
把自己当成“垃圾”低到尘埃里,或是把自己当成“女王”高到神龛上,都是竖起了防卫的高墙,阻挡爱意流入到内心。
“垃圾”和“女王”的形象,他们在爱情中使用的筹码而已,只是“垃圾”比较显而易见,大家能认出他们是在索要爱,“女王”更隐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