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美妙之处在于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生,活成不一样的人。
可是和人们日常认知冲突的选择,总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比如前段时间杨丽萍被讽“最大的失败是没孩子”,这条带有传统思想的评论竟有上万点赞量。
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上都有不一样的经历跟安排,但首先我们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
按照自己认为对的生活方式过,才是圆满的人生。
没有尝过”葡萄“是什么味道,就不能直接说它酸。
随便臆想别人的生活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
很多年前杨丽萍就做过这样的陈述:
“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我是生命的旁观者,我来世上,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
这个世界每天要发生多少奇怪的事情,产生多少不可思议的想法,又有多少不被理解的人...
与其在意无关人员的想法,不如让自己活得通透、自在。
2019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是自1949年以来出生率的最低值。
二胎政策放开,生育率反而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这是因为现在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变了,大家意识到生儿育女只是人生的一种选择,并不是人生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绝大多数人处于生育倾向的最低谷。
“吞金兽”一落地,父母就要面对惊人的学区房价以及高额的养育成本,经济问题让一部分人打了退堂鼓。
除了金钱,养孩子还要投入时间和精力。
“孩子出生谁带,如何教育?”一系列问题,都把矛头抛向妈妈。
不得不承认的是男女对于孩子的抚养付出是完全不平等的。
然而,越来越多的女性想实现自我价值,不愿意放弃晋升的机会。
虽然家务劳动也是劳动,也创造价值,但是不会有人给女性的家务劳动发钱。
如果“伟大的母亲”选择全职带孩子,那么她们将无法创造肉眼可见的金钱财富,无法参与职场上的高光时刻。
既然女性的家务劳动几乎无法获得平等的价值兑现,那么生育欲望低也是情理之中。
大家根据不同的生活环境,做出的不同的选择。生命的延续与否,他人无权干涉,这事没有对错。
如果你决定不生育,希望你可以承受来自父母、朋友、以及舆论的压力,并考虑自己是否能承受住晚年的孤独。
如果你决定生育,希望你可以发自内心的感受:拥有孩子的想法让你感觉更好;你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而决定要孩子;你确定一直爱你的孩子。
不管是经历“结婚生子”的常规步骤,还是过“无孩的丁克主义”生活。
选择自由,女孩子们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