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叔
11
怎么听取别人的建议?
你会发现,当你要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去咨询不同的人,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建议,比如你问家长、问学长、问老师、问社会人士,他们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这个时候你就更迷茫了。
其实这是你缺乏思辨能力的表现。
其实他们都没有错,但他们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角度来讲的。建议你看看《大学生的坟》关于“小马过河”的故事。
教授会告诉你文凭很重要(这是他们找工作的硬标准)。
农民工也会告诉你文凭很重要(他们那个时代吃了这个亏,他们很少告诉你思维的重要性,因为他们几乎从未感受过思维的重要性)
某些国企人员会告诉你关系很重要、为人处世的能力很重要。
白领们会告诉你技能和经验很重要。
老板们会告诉你思维及眼光等软实力很重要。
就比如对公务员,很多人态度就不一样。
很多家长告诉你,要去考,因为“旱涝保收”。说这话的人,要么一直漂在社会上,要么尝到了甜头并只熟悉这种生活方式。
但也有奋斗者告诉你:你为什么要去过那种论资排辈一眼能看到头的生活?最近我还看见一个企业家发了一条这样的微博: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不要去做公务员浪费生命。
他们谁对?
他们谁错?
他们谁都没错。
是你缺乏思辨能力。
面对别人的建议,我在相关文章中说过,首先,你要明白自己内心需要什么,你的决定不取决于外在,而取决于内心;
其次,你要听谁的,得看看你想成为谁,或你的未来更接近于谁。说的直白点:你想成为什么人,就听什么人的建议。
有一句话说得有道理:如果你要一个农民工的孩子去听农民工的话,那直接培养成农民工;如果你要一个下岗工人的孩子去听一个下岗工人的话,那直接培养成一个下岗工人。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吸收和消化别人的经验建议,是需要功力的,没体验的人,听不明白,更没法用。
12
怎么在社会上发展得更好?
这个问题也经常有人问,但这个问题太大了,所以我也只能用“太大”的方式来回答:
最基本的层次,干体力活。相对来说不要太多的技能技术,比如种田,修马路,做保安,占柜台,或站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做工人。
第二个层次,学个手艺。很多父母告诉孩子要“学门手艺”,就是这个意思。有点手艺,起码不用干纯体力活了。
所以汽修广告、厨师培训班广告都出来了,其他比如剪头发、修鞋子,以前还流行修雨伞、开拖拉机,现在流行美甲什么的,都算个手艺活。当然还有很多的技校,都是针对某个具体岗位培养人才的。
第三个层次,学个专业技能。这也是很多大学做的事情了。它不一定是门手艺,但也几乎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岗位来设置的,只不过专业度要求更高,所以学习期限更强,学习要求也更高。
读大学较为幸福的事情,是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而且专业还真是有点“专”的业。
在大学不幸福的,是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且专业并不“专”,学的很空泛,社会需求也不强烈。
第四个层次,学思维。其实“学思维”的概括是不准确的,准确来说是练好软实力。它就是能聚集很多人才来做一件事情的领导能力、发现和识别机遇的能力、围绕目标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等等。
把这种能力和前面的能力做个对比就是,民兵训练营训练的是“一枪一个敌人”的打靶能力,但西点军校和黄埔军校训练的是军官的战略战术能力。
13
关于不公平
这是一个中学生就应该能想通的问题,但很多大学生还在问,我实在想不通。
比尔盖茨也说,世界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世界为什么能公平呢?它又不是称量出来的。所以不要提这么“二”的问题。
别人从小可以学各类艺术特长,你只能玩泥巴,很奇怪吗?
别人从小喝牛奶补钙,你饭都吃不饱,想不通吗?
你看别人稍微有点背景或有点钱的都出国读书去了,就你及跟你差不多的人在那里“放羊”,很奇怪吗?
别人毕业父母送房送车拼爹找工作,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而你必须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再过渡到现代社会,很奇怪吗?
如果要谈不公,从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不公了:比如你的家庭背景,比如你的出生地址,比如你的长相,等等。
小草也没抱怨自己没树那么高大,照样碧绿;
蚂蚁也没抱怨自己不是大象,照样忙碌;
长在峭壁上的松树也没因为自己没长在沃土里而松手掉了下来;
羊也没说“同样是活着,狼吃肉,我吃草”而想不开就一头撞死了。
如果要谈公平,估计以后也实现不了。
就算其他各方面都公平了,但就找老婆这事,似乎很难公平:人家的漂亮些,你的丑一些,那就不公啦。怎么办?漂亮的只有那么多,那就得克隆啦。
所以唯一公平的方法只能是把别人漂亮的老婆克隆之后人手一个。
然后你会继续发现不公啦:老婆虽然平等了,但自己还是这么丑怎么办?似乎方法也只有一个:把自己废了,把世界上最帅的那个男人克隆啦,然后每个女人人手一个。
然后你会继续发现不公啦:怎么我被废掉了,而那个男人享有那么多女人……。
而别的男人也觉得不公啦:怎么我老婆被克隆之后变成了每个人的老婆,干吗不把你老婆克隆之后变成每个人的老婆呢……
14
贫穷怎么办?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大部分时候学校也不谈这个问题,他们谈的是课上的知识问题。
名人一般也不跟你谈这个问题,他们谈的是理想问题。
区别是名人们鼓着腰包站在台上,你瘪着荷包坐在台下。
谁要是跟你谈这个问题,就显得很“俗”了,高大公知的形象就会倾塌,所以他们是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并且那些“高尚”的人马上就会站出来代表“道德和理想”进行批评:怎么能告诉学生赚钱呢,怎么不树立他们远大的理想呢?
但我必须实在而明确地告诉大家:赚钱不等于不高尚,贫穷不等于高尚;生存不等于不要理想,要理想不等于不吃饭;谈理想不等于为社会做贡献,通过劳动才能为国家做贡献。
按照社会主流,如果你很穷,那就把专业知识学好,把文凭拿到,就可以找个工作,就可以拿到工资了。
找个工作打份工,虽然很多时候不一定让你大富大贵,也不一定会让你脱贫,但起码能赚钱了。
但现实问题是,你读了大学,首先是不一定能找到工作,其次是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再次是找到好工作也不一定买的起房(这本来就很现实),然后是买得起房不一定能追逐得起梦想。
所以,现实就是要求你得学一些有用的知识,长一些有用的能力,明白自己的问题,对症下药。
但是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心浮气躁。(关于知识和能力见《异类》专文)
有两句话虽然是捡来的,但确实是大实话,可以仔细品读一下,你会充分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
这两句话是:一个人的贫穷是脑袋的贫穷;穷人唯一的竞争力是学习力。
另外,要正确对待逆境这个东西。
经有报道,说有些学生因贫困自杀了,说有学生因性格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压力或就业压力而杀人或跳楼了。
但我也见过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因为贫困,反而练就了一双智慧的眼睛: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商机。
因为被人嘲笑过梦想,所以更尊敬别人的梦想。
因为内向自卑过,所以他们练就了极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包括忍耐力和抗孤独的能力。
也就是说,逆境可以杀死一个人,也可以成就一个人,修炼在于自己。
15
性格内向好还是外向好?
经常有人问这种问题。不过大部分“智者”的回答是:内向也好,外向也好,无所谓好坏,你自己感觉过的舒服就行了。
我不喜欢回答得模棱两可,然后让别人纠结不已。
说实话,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外向总体来说比较好一点。但我个人认为,如果你能成为“人格分裂症患者”(在我这里是褒义词,是指融合多种性格的人),我觉得更好。
也就是说:
你很外向,但也很内向。
你很好动,但也能安静。
你很乐观,但也很悲观。
你很稳重,但也很风趣。
你很老练,但也很直率。
你很成熟,但也充满童真。
你要坚信自己是个人才,但同样要认为自己还很残缺。
你是理想主义者,也是现实主义者,还可以是浪漫主义者。
我也告诉你,以上种种,可以融于一身,杂而不乱。
如果你做不到,那是因为你修炼还不够,人生是需要修炼的。
就改变性格来讲,我在软实力课堂上讲过很多方式了。
我也做过一个观察,发现真正能彻底改变的,多半是“物极必反”的,你也经常听说过或见过那种:原来很内向自卑胆小的,但他们现在阳光灿烂魅力四射。
你都难以置信,但那是真的。
一个人贫穷到了极点,或自卑到了极点,只有两条路:要么死,要么变过来。
很多人都变过来了。
但也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没变过来的,因为他们还有退路:有点自卑,但也还过得下去;有点贫困,但凑和还好。
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过了让他们感到屈辱、难过的时间段,又可以颓废、松懈一段时间了,直到等到下次病痛复发,他们才有改变的打算,所以大部分人其实都没啥出息。
16
什么时候你该绝望或放弃自己?
这是一个无聊的题目,我一般都不回答这种问题的。
让你绝望的,不是癌症晚期;不是失恋;
不是因为你读的是专科或三本;
不是因为大家都鄙视你排挤你不看好你;
不是因为你现在无比自卑胆小贫穷窝囊年老色衰一无是处,
而是你自己觉得自己low到尘埃里。
17
要不要校外学习?
很多学生纠结这个问题,他们一方面感觉几年来在学校没学到什么东西,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要不要去校外学习。
其实,对于学术派(指将考研考博做学术的人,当然也包括盲目跟风考研的人),把全部心思像高中一样背诵课本就行了。
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校外学习非常必要。
因为大部分学生都不可能像老师教授一样,一辈子待在校园的,大部分学生是迟早要接触社会的,与其大四毕业空白经验惶惶汲汲接触社会,不如大一大二就参与社会。
这就是大部分学生应有的对于校外学习的基本态度。
校外学习又分为两种类型:
其一是实习或兼职,这对于培养起初步的社会经验,有一定作用。
其二是参加一些校外学习班,这对于某些学生来也非常必要,比如人生规划、沟通表达、性格蜕变等等。
这些东西在学校没人专门教,没人过问你的迷茫、性格、人际关系等,但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它比你的专业、英语、杂七杂八的考证等重要一万倍。
很难想象一个迷茫的人大学四年会有什么收获,很难想象一个性格不健全的人在工作发展上会有什么出息。
如果你不知道校外学习和经历的重要性,你可以尝试做两份简历(内容如下),
在招聘网上发给相关企业,你会发现简历2比简历1受欢迎100倍,也就是给你发招聘邀请的,简历2更多。各位不信可以试试。
(简历1)日本语能力2级,驾驶证,全国大学英语6级,全国计算机2级,涉外秘书4级,会计从业证,导游证,普通话二甲等
(简历2)大学期间参加过商业实战比赛并获得二等奖;大二做过校园代理并赚了一万元;大二在暑假在软实力公司市场部实习并业绩排名第六。大三与同学合伙开过一点店铺但失败了;大三暑假自己赚钱游历江南六省。大四在康卯公司行政部、鼎誉公司销售部实习。
18
怎么看待商业化?
老师及学生群体是比较反感商业化的,这是一件不正常的现象。
首先,商业化是无处不在的,哪怕“圣洁的校园”,也商业化无处不在学费是交了的、书费也没少交、住宿费交了、电费网费交了的、食堂吃饭收费的……
其次,“圣洁的校园”也是需要商业支撑的,社团活动也需要拉赞助,没有赞助,活动是搞不起来的。
没有商业,你永远看不到这么多姿多彩的娱乐节目。
个别学生问:大家都去做商业公司了,那社会谁来创新?
事实上,这个世界80%的创新,都是由商业公司来完成的,看看微软、看看谷歌、看看百度、看看苹果、看看阿里巴巴和淘宝、看看不计其数的公司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
商业化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方给你提供一个服务,你掏钱购买。就这么简单。
不管是购买一本书、或一台手机电脑等实物,还是做一个职业规划咨询或心理咨询、或参加一个能力培训课程。
不论有形还是无形,对方都给提你提供给了劳动、时间、产品、服务、知识、价值。
当然对于只读书的学生来讲,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掏出了钱”,却没看重自己“得到的产品或享受的服务”,所以他们永远无法理解这种简单的逻辑。
事实上,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商业,并通过商业活动给社会和他人提供价值。
而这个社会的逻辑是:有价值的东西,都不是免费的。
用货币去交换自己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也是应该的。
因为没有人应该义务为你提供免费的产品和服务。
反之,你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