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阿希的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s):
阿希在1950年代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以研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对明显错误判断的从众程度。实验中,参与者被要求比较线段长度,并在群体中给出答案。实验发现,即使答案显而易见,人们也会因为想要与群体保持一致而选择错误的答案。
在实验中,参与者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与其他几个人一起(这些人其实是实验者的同伙),被要求比较一条线与另外三条线中哪一条长度相等。在关键的试验中,实验者的同伙故意给出错误答案,以观察真正的参与者是否会从众。
结果显示,大约75%的参与者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选择与群体一致的错误答案,而参与者在单独回答时几乎不会犯错。
★谢里夫的似动效应(Sherif's Autokinetic Effect):
穆扎费尔·谢里夫的实验旨在说明群体规范的产生和延续。实验中,被试坐在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里,观察一个光点,然后报告光点移动的距离。实验发现,当被试单独估计时,他们的判断相对准确,但当他们集体讨论后,他们的估计逐渐趋于一致,形成了一个群体规范。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Milgram's Obedience Experiment):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实验研究了个体对权威的服从。实验中,参与者被告知要对另一个人进行电击,每次电击的电压都会增加,即使被电击的人表现出痛苦。实验发现,即使面对明显的道德冲突,大多数参与者仍然会服从实验者的命令继续电击。
★詹尼斯的群体思维实验(Janis' Groupthink Experiment):
欧文·詹尼斯研究了群体思维现象,即群体成员为了达成一致而压制异议和批判性思维。这种从众效应导致了糟糕的决策,如珍珠港事件和越南战争的决策过程中的群体思维。
★亲社会行为中的从众效应实验:
这些实验研究了从众心理如何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包括利他从众、公平偏好从众、信任从众、慷慨从众等。实验发现,人们倾向于模仿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并可能因为群体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罗斯的回报影响从众实验:
罗斯和同事重新设计了一个阿希实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让被试简单判断两个单音的相对长度。研究表明,当错误的后果不同时,被试在关键试次中提出异议的意愿也不同。这种实验设置消除了阿希实验情境中最独特和有影响力的特征,即被试完全无法解释自己与实验者同谋在知觉上的明显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