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完成了《项王悲歌》最后一章的写作,我长吁一口气,暗自慨叹、庆幸着,终于完结了。
回顾十月份的写作,三十天的时间虽然并不算长,我仍然走得小心翼翼、亦步亦趋。
我是个认真的人,从小到大求学多年的经历,养成了无论如何都要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作为陪伴营的学员,尽管没有学业上的压力,但想要按照要求,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最初拟定的计划中,我将写作方向确定为历史小说,计划以历史事件为依托,大量虚构小说故事情节,为配合情节的需要,甚至虚构一些历史人物,从而突显项羽高大深沉、铁骨柔情、深明笃义的英雄形象,使得《项王悲歌》这篇历史小说更吸引读者,更具可读性。
写作计划看似完美,然而在实操中却没能完全贯彻落实,正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说法。
重新审视《项王悲歌》,我觉得最大的缺憾就是体裁的界定并不十分清晰。
写文过程中,在认真习惯的驱使下,我需要大量翻阅秦末及楚汉相争那段历史的书籍,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后来,为节省时间,又改为在网上搜索项羽、刘邦的故事介绍。
了解得多了,那些相关的历史信息全都一股脑儿地塞进我的大脑,真真假假混杂其间,先入为主地侵占了我的脑容量,无形中也限制了我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发挥,后来的故事构架怎么都脱离不了这些既存的历史内容。
当然,我原本就不是想像力非常丰富的人,也许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于是,写着写着,我的《项王悲歌》就越来越偏离历史小说的轨道,慢慢向历史故事靠拢了。不过,有时候,小说和故事的界限也确实并不十分清晰。
《项王悲歌》另一个明显的缺憾是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不够鲜明。
尽管历史上真实的项羽给世人留下了残忍暴虐、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等偏贬义的印象,但我原本可以把他的形象拔高一些,用人格魅力掩盖他的不足。
比如,真实的项羽有体恤、爱护将士的一面,看到自己的士卒忍饥挨饿、缺衣少穿,他会忍不住哀怜、落泪,因此获得了将士的尊敬、爱戴,军队作战时才会勇猛上阵、奋勇杀敌。但这一点我竟没能在文中体现出来。
文中部分章节对刘邦的聪明才智、知人善用、受人拥戴等方面着墨过多,相比之下,项羽的不足之处更加明显,男一号的光辉形象无形中受损。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写作《项王悲歌》,有缺憾,也有收获。
最大的收获就是第一次尝试了连载,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以前总觉得连载小说高不可攀,我与它之间的距离就像隔了一个太平洋,永远无法逾越。这次的尝试让我有了一点点儿信心,万事开头难,不管质量怎么样,有了这个小小的开头,至少将来写文时就有了一点点儿底气。
另外的收获是尝试了古风的风格,从叙事语言到人物对话,都尽可能不用太过直白的语言,尽量以精简而略带文言的色调展现古风风貌,这个崭新的尝试,也给将来的写作累积了一点小经验。
今天是十月的最后一天,告别写作《项王悲歌》的得与失,期待即将到来的十一月。
写文的道路依然漫漫长远,希望能在不断求索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