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时隔两个多月后重听了一遍李笑来的第一节写作课,我以为第一课里面的所有内容我都已经实践过了,结果重听之后才发现,我居然只做了他说的最后一点,因为其它的我全都忘了...忘了...
最近第三遍读《新生--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快读完了,看到书里的内容的时候不再觉得陌生,然而你让我复述一遍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哪些东西对我影响最大,哪些东西我有在实践之类的。那我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懵掉,然后可能得再去重看一遍才能告诉你---但再看一遍可能也好不了多少。
最近每天在打卡朗读《Principles》的英文版,每天一小部分,朗读通顺后发到群里并说明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话,今天第73天。觉得英文版写得很震撼,我能清清楚楚地记得他说:他从观察大自然学会不要以普通人的眼光来判断对错,而要看是否顺应自然规律;比如说鬣狗吃掉了一头驯鹿,看起来驯鹿很可怜鬣狗很残忍,但这样才是对自然界有利的;人类社会也一样。我也记得他说,不要把犯错或者你自己的缺点看成是一件坏事,只有真正接受现实,你才能真正想出应对现实的方案。然而,更多就想不起来了。甚至更糟糕的,因为打卡是直接发到新生大学的群里的自己没留底,现在想找回来都很麻烦。
最近每天也在朗读《庄子》的原文,每天三五句话,读通顺以后发到群里,并把原文翻译一遍,今天第14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懂它,但我觉得我可能很快也要忘掉了。
针对自己目前试过的方法,我来总结一下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吧:
1. 录音打卡的作用在于:人都会不好意思将读都没读对的东西发给别人听--即便人多的时候其实别人根本不会听,不录下来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连读都读不通顺,然后为了通顺会不得不反复读。
2. 反复读的好处在于:会试图搞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会发现,原来对于复杂些的内容,当你一眼扫过的时候,有很多内容可能真的是完全不理解的。
3. 每天一小段的好处在于:当这个东西对你来说不简单的时候,它也不至于给你造成太大的压力,就算你真的不太熟悉这种语言也不会太难;但这样很容易建立起语感。于是你会不再太害怕它。
4. 翻译的好处:当我开始对《庄子》进行逐字逐句翻译的时候,明白了为什么有好几位同学,在《Principles》明明有译文的情况下,还把这么长的一本书重新翻译了一遍---那绝对不是因为觉得自己英文水平更高;而是,当你能用自己的话将它流畅而尽可能正确地表达出来的时候,你必须推敲各种可能性做更多搜索以理解得更深。当你真的能说出来的时候,它就真的是你的了。
5. 逐字逐句的阅读原来是要理解每一个字的意思,而不是你把每个字都读到了---其实以前连“每个字读到”都没做到。
6. 看过的东西再好,时间一长还是会忘。于是,最好在忘之前把它整理出来,写下来。终于明白为什么刻意练习小组要每周总结一次了,确实应该把每周的收获和要点都写下来,每周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间点,每天的话都不需要怎么回想,而每个月的话很多东西都已经忘差不多了。
7. 我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表达的时候很难将一个观点说细致,总感觉没话说。刚好昨天写作课的时候有人提了这个问题,觉得答案很有操作性:在读书的时候多观察作者是怎么展开的。
最近几个月来,终于把自己喜欢在岸边看别人游泳的习惯,改成了自己跳下去试试。自己做和看别人做的感觉实在太不一样了,学到的东西如果没有去用,最终等于什么都没学到。
如果你还在岸边,不如下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