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之前我写过一篇《中国式同学关系》,写上篇文章的初衷其实是关于我们95后这些人对于过去的“回望”与“理解”。
从20岁开始,人度过童年少年时期,已经开始储藏一定的回忆。
而这些回忆,会随着我们的年龄的增长,逐渐模糊,一方面,我们可以及时记录下来。
另一方面,虽然说我们常常计划着我们的未来应该怎么办,但其实也需要偶尔回头看看过去的东西。
过去的东西已经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需要的是去明白它,从而理解这些东西带给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样的,在我们这一些95后的童年与少年的世界里,对于音乐与影视都有着独特的情结,而这些情结,都藏在——
VCD、收音机、CD、磁带、DVD、电视、MP3、MP4。
下面分两个阶段分别讲述。
1
第一阶段
我们95后的父母,一般而言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生人,而他们年轻时候对于音乐与影视的“时尚”成为了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的回忆。
体现在媒介:收音机、电视、磁带、CD、VCD、DVD;
以及内容上:80年代90年代经典的流行乐以及各种经典的电视电影。
80年代90年代甚至更旧的经典音乐以及各种经典的电视电影得以流传至今,话题经久不衰,也是有我们95后的一些功劳。
收音机
电
台曾经是风靡上个世纪的日常生活消遣。
很多电视剧电影的故事都是从电台开始,电台有各种广播剧、音乐、新闻、访谈、情感热线。
特别是“点歌”,在电台里面自己点的歌与留言被主持人选中总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可以使用信件、邮件、电话、短信进行互动,而这些,都是对于坐车一族以及夜晚下班放学之后的人最棒的消遣。
图片
图片
记得都是电台里面声音温柔的小姐姐或小哥哥说:
“请编辑短信内容:XXXX+XXXX,发送到XXXXXXX号码即可留言给我们,我们会选XX名幸运观众。”
图片
所以电台总在夜晚的城市,带来了很多的故事与心灵倾诉,听电台也是特别好玩。
个人而言,反而比较喜欢深夜的电台,那个时候没有节目只有音乐,可以听很多的音乐。
不过,收音机现在已经不流行了,它变成了汽车里面的车载音响的一部分了,专属于坐车的人。
不过现在还有老一辈的人总有一个黑色的小小收音机,淅淅沙沙地调频,听听新闻与音乐。
老一辈的人还是比较习惯边干活或者悠闲的时候听听收音机。
图片
录音磁带
小
时候我妈妈给我买了磁带播放器,还给我买了很多成语故事以及寓言故事的磁带,所以我经常听磁带。
我也会经常播放英语的课程磁带带,“Amy”、“John”、“Chen Jie”这些名字经常出现在对话里面。
又因为父母那一代人年轻的时候时兴买一些盗版的录音磁带或者自己去花钱刻录一些歌曲在空白的录音磁带。
因此,有很多留下来的流行音乐跟相声小品的录音磁带,磁带一面就放5~6首左右音乐或者1个相声,两面放着听。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倒带与进带的声音,当然有的播放器有洗带并录制的功能,可以自己录制新的声音放在磁带里面。
图片
那个时候经常听这些流行曲,毕竟录音磁带的音质也是一般,所以听得不太清楚。
也因为全是一些经典的情歌——张学友《吻别》、梁朝伟《一天一点爱恋》等等这些。
也听不懂在唱什么,那个时候就是一知半解的知道好像在唱两个人在一起很开心,分手很痛苦这些......
我们那时候的小学生应该知道这些吧哈哈。
之前我的一个同龄人朋友也跟我说他小时候也是听这些磁带的,不过他听的是他叔叔的磁带。
看来上一辈的人给我们留下的音乐磁带,可是多少培养并增强了我们95后的音乐素养。
前阵子外公清了一些磁带出来,想我带回去听。
我笑着说:“现在都有手机了,不听磁带了。”
外公说:“唉,这些磁带就这样浪费了。”
听他说完这话,我心里总觉得有点落寞。
磁带辉煌的时代过去了,
因为退居二线而浪费了。
图片
电视
说
起电视剧,还是挺多话题的。
以前只是知道《还珠格格》《流星花园》《新白娘子传奇》《西游记》《外来媳妇本地郎》。
特别是《西游记》,虽然看了很多次,但百看不腻,尤其是《外来媳妇本地郎》周末的傍晚7:00~8:00真的是准时看的呢。
不过小时候印象中看的电视剧大多是比较好理解的,情节比较轻松的。
图片
也是因为年纪小,跟爸妈看电视,有时候看到一些比较不太适合小孩子看的情节,就会被爸妈挡住,或者我就“机警”地低下头做其他事情或者直接走开。
以前会莫名羡慕大人可以很晚或者中午不睡觉看言情剧或者港产的警匪片。
我这些小孩子中午是要睡觉的,晚上也要早睡觉,也不可能看。
不写完作业不给看,每天看电视时间都是家长看着的。
所以电视剧在我童年的心中总是有一种特别神秘的感觉。
不过我有个朋友她说她看电视她爸妈也从来不管,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我另一个朋友说他小时候竟然可以堂而皇之晚上看港产警匪片。
图片
说些我特别好笑的事情。
有的时候自己也会开电视偷偷看言情剧。
一看到大人回家马上转台到正经一些的什么新闻或者《走进科学》或者一些表演或者一些脱口秀之类的节目。
还有特别神奇的“爸妈回家,马上关电视”操作,可是老爸一摸电视机——
热的不行。
哦,就知道了我看了多久电视。
不过现在的电视反而是一种偏“公众场合”下的媒介:
它更多出现在午饭晚饭时间及饭后的家庭餐桌旁边,出现在公共食堂里面。
同时,现在的电视也能与手机连接,电视可以连接WIFI,可以用电视上网看剧,比如扫描支付看剧,可以看一周之内的节目录像回顾,实现了手机的部分功能,也就是给予了手机满足不了的大屏观看体验。
但总体而言,现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也是进一步地影响电视的发展。
图片
CD、VCD、DVD
以
以前,每个人的家里都有一台DVD音响,音响旁边总是有一摞的CD、VCD、DVD,可惜当时正版的都比较昂贵。
所以,也很少有人买很多的正版,所以说我们小时候接触到其实很多都是盗版的。
那个时候的CD、VCD、DVD有的比较大的,有的是比较小的。
大的就是大黑胶唱片那种大小,小的就是现在普通的那种。
图片
20世纪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音像铺都是非常红火的,每天有很多人来买或者租CD、VCD、DVD回去,店铺旁边总是一天十几个小时循环播放各种演唱会与音乐。
很多知名的韩剧日剧美剧、内地与港澳台的电视剧、电影、演唱会都是有VCD与DVD版本的。
可惜原装的电视剧版VCD与DVD也是挺贵的,租碟更为划算。
所以那个时候,租碟或者买碟在家里跟家人朋友另一半看电视剧、看电影、看演唱会、听歌都是一件很常见也特别有乐趣的事情。
图片
但现在,很多音像铺都倒闭了,网络音乐的盛行,让作为实物载体的媒介——光盘,失去了用武之地。
很多CD、VCD、DVD已经停止生产,原来生产的变成了绝版了。
很多歌手也不再出专辑,改为数字专辑,现在更多人探讨的是网上的音乐的付费倾听与版权的问题。
图片
95后视听文化的潜移默化
在我看来,这些童年时候的日常消遣其实已经潜移默化地让我们这一代:
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成长于21世纪初的人带上了承上启下的文化烙印。
我们幼时熏陶的是在上个世纪年轻的父母一辈人,带来的80与90年代的“时尚”文化,以及在幼年之后熏陶的呈现于21世纪初期的新型文化。
第二阶段
当我们步入小学与初中阶段,MP3、MP4开始成为了我们对于音乐与影视接触的主要媒介,也就是进入了2005~2012年时期。
MP3、MP4
这个时期,我们有了自己的便捷携带的视听媒介,就不用再依靠传统的电视、磁带、CD、VCD、DVD这些携带不方便且、使用成本高、移动很难的媒介。
我们的视听内容也因为不受到传统的视听媒介的位置约束而变得自由起来——我们可以自己听自己的歌自己看自己的电影与电视剧,也可以让别人跟自己一起分享。
同时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已经逐渐成熟,形成了自己的喜好与选择,也对很多音乐影视作品有着很多的好奇心。
而媒介的易携带性更让我们形成属于自己或者同龄人独立的一个精神空间,然后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去享受。
也就是说我们开始不怎么受我们父母的那一辈人的时尚与审美限制,我们已经开始探索新的审美与时尚。
图片
记得小学初中时候,儿童节或校运会有些人带了MP4到学校在放电影,其他人没有买或者没有带,一群人围着那个人看的津津有味。
那种画面,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怀念。只是现在人手一部手机,那画面都几乎没有了。
还有经常看到两个女孩坐在一起,每个人听一只耳机,两个人用着同一个MP3或MP4一起听歌的画面。
以前那种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因为“资源稀缺”(其中一个人没有买或没有带)而有的亲密无间真诚的分享,现在已经罕见了。
现在的分享,可以变成异地同线连接转发了,而异地同线连接的转发,少了有个人坐在身旁的感觉。
图片
终究
科技会更新,
回忆会消退,
偶尔忆过往,
尽是无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