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01的时候,我还小,但是对当时一个娱乐圈“史诗级”的现象依然印象深刻,那就是《流星花园》以及F4的爆红。那时候,这部台湾偶像剧造成的影响,说是用万人空巷也不为过。这部剧播出的时候,身边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讨论这部剧,花美男的魅力简直倾倒众生。那时候,电视里有一个点歌台,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由观众点的歌曲。自从《流星花园》播出以后,点歌台里起码有95%的时间都在播放《流星雨》,《第一时间》和《情非得已》,仿佛全中国的观众都听不厌似的。
可惜,最终这种现象也不过是昙花一现。F4在短暂的一两年爆红之后,鲜有作品问世,在演唱会上也表现出基本功不扎实的问题,因此风潮过后,便逐渐被世人淡忘。当年的台湾式偶像剧,作为一种流行趋势,一下子捧红了不少这样的明星,这样千载难逢的机遇几乎是可一而不可二。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这句话被好多人奉为经典至理名言,可惜的是,如果既没有前期坚实的基础和实力,也没有后期持续的努力作为依傍的出名,却极易变成一出“伤仲永”式的悲剧。
红得快是机遇,红得久是本事。
想举一个在娱乐圈已经被举烂的例子,就是胡歌同学。2005年胡歌以一部《仙剑奇侠传》一举红遍大江南北,那时候仙侠剧在众多的金庸古龙的武侠剧覆盖下可谓异军突起,新颖的题材,出色的演技,姣好的颜值,都为这部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仙气飘飘的李逍遥扮演者胡歌自然也一举成为了影视圈的宠儿。
然而,胡歌却在成名后的第二年遭遇车祸。随后的几年,他复出,但是自信心却锐减。很多人说他失去了仙气,他也刻意用刘海遮住眼睛上的疤痕。这样的情形是在几年后,他开始正视自己,才逐渐开始改变。他去演小众的话剧磨砺演技,他开始追寻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2015年他以重磅之势席卷银幕,《琅琊榜》,《伪装者》,《大好时光》,这一次,他的红,甚至比《仙剑》时期更为猛烈。群众一心一意把胡歌封为励志偶像,实力派演员,即便如今他要去美国进修,大家依旧对他痴心不改,报以重望。
胡歌本身的例子大概就是对那句话的最好阐释。
2.
这几年,自媒体迅速崛起,火了一大批自媒体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Papi酱和咪蒙。咪蒙火得颇具争议性,她的几篇大火的“成名作”《致贱人》和《致Low逼》开启了以捕获大众槽点和大众心理为趋势的文风。虽然不知道她这样的方式能够红多久,但是从2015年9月到如今,她还是时不时地成为自媒体的焦点,引爆一些话题,比如最近《GQ》对她的专访以及5万月薪助理,还是足以说明她的一些影响力的。
从最开始的认可关注到逐渐的不认同再回归关注,无论现在我对她的文章持认可态度还是不赞同态度,我依旧对她充满好奇,更多的是想要追溯一些原委。最近我刚看完了咪蒙以前的一本书《圣人请卸妆》,不得不感慨这还是一个充满灵气,天赋和努力的人。《圣人请卸妆》除了展示她犀利的文风,大胆的想象,也不经意间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积累。这一点,大多数人就会在她面前自惭形秽。书的末尾是长达数页的参考资料,可以想象光是读懂吃透那些书,就得需要多大的兴趣,毅力和时间。
我也翻过数篇早些年她写的博客文章,如《<我可能不会爱你>:偶像剧中的诗性台北》,娓娓道来,充满情怀,时不时引入一些类比,想象,对比,生动而巧妙,一个知性又调皮的作者跃然纸上。所以,我还是相信咪蒙的红并非完全靠自媒体的机遇时期,她的实力为她做好了铺垫。如果不靠那些偏激的文风走红,她在自媒体时代应该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当然,我不确定后期咪蒙能否持续发力以及转型,因为时间一长,人们容易对一种风潮厌倦,一旦无法良好持续地转型发展或者用更好的作品来证明自己,那么红得久也是一件颇为困难的事情,咪蒙也不可能永远靠公众号广告来养活她的整个创业公司。但是她前期的积累依旧可以说为她今日如此红的现象做出一些良好的解释。
3.
2017年正在播出的《奇葩大会》上,来了不少所谓的“网红”。其中的很多人都依靠某一方面的潮流成为一时的话题人物,他们中的许多人也自诩为网红。当他们都把这些小名气当做资本时,犀利如高晓松评论说:“真的红是需要作品的。”比如对靠P图而出名的蛇精男刘梓晨,高晓松就直言:“这根本不是一条路,你如何走下去?就靠P照片吗?所以没有什么可走下去的。”
年轻如他们,不知是否真的能够明白高晓松的话。把自己P成蛇精男这样的事情,毫无底气和实力可言,未来,只能随众被淘汰。再出格的表演,大概也只能被当做跳梁小丑被忽略吧。
张爱玲是说过出名要趁早,但是也别忘了人家系出名门,从小就有非常扎实的阅读功底,知识储备,以及过人的天赋。她有说这句话的底气,但是人们却愿意忽略她的背景套在自己身上。
就如高晓松所言,真的红是需要作品的,再精确一点来讲,真的红,是需要持续的好作品的。否则,时代潮流下,纵然在机遇之下红了,也难以持久。
所以,对于普通的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什么?不过就是积累“红了也能持久”的本事而已。至于机遇,也许某一天就刚好来到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