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想写一本书
书名:«被神遗忘的人»
理念:生活像一部剧,剧情总是跌宕起伏、曲折离奇,没有导演喊停。但只要有希望,就要好好“演”下去,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存在即为合理,每个人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支撑自己存在于世,坚决相信结局一定是幸福美好的。
样章:
第一章:留守儿童的记忆
“看,我爷爷煮了红薯,可香可好吃了!”小沫边拉着小伙伴边乐呵呵地说。
“我可以吃一点吗?”小伙伴问。
“当然可以呀!”
于是俩人美滋滋地吃着红薯。
“小沫,你今天是不是拿了红薯?我煮了一锅,刚才去看少了好几个!!”爷爷从田里回来,瞪着眼睛气冲冲地说。
“我吃了几个,然后我的小伙伴吃了几个,我们都觉得好好吃呀”小沫开心地对爷爷说。
“她自己家难道没有吗?要来我们这里吃?下次不要给别人了,留着自己吃!”
“哦”。
小沫被吓到了,爷爷瞪着眼睛,大声说话的样子真吓人,像个怪物一样,小沫不喜欢这样的爷爷。
“我也没做错什么呀,就是分给小伙伴红薯吃,为什么要这样凶我?”小沫委屈地心里问,她不敢讲出来。
当天晚上就跟妈妈告状说了这件事,不过已经忘记妈妈是怎么说的了,可能记忆被另外一件事情覆盖了。
明天,妈妈就要外出打工了,虽然不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地方,但是她知道那里离家一定很远,因为妈妈告诉她在家要听话,还收拾了很多东西,装满了一个大包。都说小孩子不懂事,大人出门时躲过小孩子就可以了,等她们发现找不到妈妈,顶多哭一会,然后慢慢会忘记,慢慢习惯。大人们却不知,小孩子能感受到离别的氛围,喜欢睡懒觉的小沫大清早就醒了,一直跟在妈妈旁边,生怕一不注意妈妈就走了,连难过的告别都没有。不过,该走还是会走,奶奶抱着小沫,妈妈背着大袋子,小沫的小手伸着,不停地抓着什么,哭得撕心裂肺,嘴里喊着“妈妈”,妈妈就算有多不舍,为了生活,也得出去挣钱。
那时的小沫很小,慢慢地,记忆越来越模糊,慢慢地忘记了一些事,直到……
“妈妈今天就要回来了”爸爸兴奋地对小沫说。
小沫很平静地说“哦”。好像妈妈只是一个名词,别人有妈妈,她也应该有个妈妈,而这个妈妈今天回来。
“我们去路上接一下妈妈吧?”
“好呀”
小沫跟爸爸蹲在路边,等着妈妈出现。
“小沫!”大老远就听见有人在喊,爸爸立马跑过去接住了那人的大包。
“哎”小沫应到。
“你怎么不过来接妈妈呀?”
“我没看到,那棵树档住我眼睛了,没看到”小沫怯怯地回着。
“那现在看到我了,看我给你买了什么?”
“书包!好漂亮的书包!”一个书包瞬间拉近了小沫和妈妈的距离。
“我好喜欢这个书包呀”小沫高兴地对爸爸说。
小孩子能感受到不开心,也很容易因为一件事变得很开心,就算是之前执意要去打工的妈妈,也、因为一个书包,小沫忘记了不开心的感受,或者是当时已经忘记了那件事,她原谅了妈妈。
回到家,小沫搬起一个凳子给爸爸坐,没有搬凳子给妈妈,妈妈有些难过,好像自己的女儿不认她。可能是小沫还没习惯妈妈的回家,所以无意识地做了这件事。(那个书包小沫背了六年)
再长大一点,妈妈又生了一个妹妹,妈妈照样要外出打工,这次是和爸爸一起去,奶奶照顾不了小沫和小小两个孩子,所以小沫就去了大姨家生活、读书。
这一住就是两年。大姨一家对小沫很好,那两年也很开心,大姨有三个小孩,一个大姐姐,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弟弟,虽然比小沫小,但也小不了多少,所以他们两个是直呼名字。
去大姨家之前小沫还有些害怕,因为看到邻居对她的亲戚不怎么好,有东西也不让她亲戚吃。小沫想到了自己“我去大姨家怎么办?会不会也是这样?”她不敢往下想。
事实证明不是那样,大姨对小沫和她三个孩子都一样,有吃的会大家一起分,尤其是赶集回来,他们最高兴的就是翻大姨的背篓,背篓就像百宝箱,能装很多东西,而他们就期待地翻着他们想象的零食。那个时候最开心了,吃完零食心满意足,开始想着下次赶集会给他们买什么零食。偶尔大姨会骂哥哥姐姐和弟弟,却从来没骂过她,这让小沫又放心了许多。不过,好像缺了点什么,缺的是妈妈的味道。
大姨父对小沫也很好,他是位木匠,些许木头、一套工具、一双手,就能做出不同的东西,他们几个经常让大姨夫用废弃的木料做玩具,当然,每次小沫都有份,他们一起玩耍,很开心。
对大姐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的冬天。那年很冷,某一天,小沫在火堆边烤火,她看姐姐一下出去一下又进来烤火,不知道姐姐在做什么。于是再等到姐姐进来烤火时,她假装上厕所,出去一探究竟。小沫看到织了一半的东西挂在门把上,已经织的有那么长了,小沫好奇地跑进去问姐姐。
“姐,你门口那是在织什么呀?好好看”
“我在织围巾”
“给谁织的呀?”小沫期待地问。
“给你织的呀!你看那个颜色喜不喜欢?”
“喜欢!”小沫立马欢喜地回到,仿佛回答慢了就不把围巾送给自己了。
哥哥弟弟喜欢打猎放套,所以他们经常有野味吃,不过他们从来不会带小沫去放套,小沫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怕她踩到他们放的套。不过其他的活动还是可以玩的,比如走高跷,高跷每人一副,还有比赛呢。比如弹弹珠,他们可是高手,从别的小朋友那赢了好多,有好几罐,无聊的时候他们就打扑克,弹珠就是他们的砝码。
能记得的肯定是对自己有影响或者有意义的事,这样的事还有很多……
留守在家的孩子有难过也有开心,不知道这是不是当时那年代一个普遍的现象。因为普遍存在,所以觉得很正常,别的小孩可以做到,你怎么就不可以?可是真的是这样吗?虽然可以理解,终究还是产生了些什么,产生的东西就只有经历过的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