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介绍了殷契的出身,介绍的很详细,很神秘,传说引入,很眼熟吧,又是五帝血脉。殷契因长期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分封为诸侯,出身不错吧,标准的圣贤之后,根正苗红。然后介绍了血脉的传承关系,最后出现了具备天子资质的人成汤。玄鸟生商其实作用就是君权神授,美化殷契出身高贵的一种做法吧。
下面的内容介绍了成汤崛起的过程。
成汤做的第一件事是迁都。
殷的都城一直在迁徙,到了成汤已经迁了八次,这次他为了追随先王帝喾,重回故地将都城迁回了毫。成汤为此写了《帝诰》,向先祖帝喾报告迁都的情况。看到这儿我想到了两个现在长提的两个词“风水”、“龙脉”。要成就帝业,没有合适的根据地是不行的,殷采用了一个策略,尽管可能不是有心为之,就是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扩大了影响力,最后又回到起点才成就帝业。其实用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有群众基础好办事。
第二件事就是征伐。
殷有征伐诸侯的权力,于是成汤利用这个权力征伐了葛伯,在征伐之前先制造舆论,如成汤说“人从水中可以看清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众就知道国家治理的好不好。”在我看来,这些历史上的大人物在说话前必是经过思考,其说话必有目的,这句话有两个目的,第一人通过看水面就能看到自己的形貌,大家想了想就很认同,至于第二个民众的生活状态怎么能看到呢?之前我认为当时的科技发现程度不要说全看,就是做个问卷调查都很难。但是这个道理是对的,因此大家认同了方法,但是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反而不太关心了,真是太高明了!
被征伐的对象葛伯也许并没有那么不堪,成汤的说法是他不祭祀鬼神即不顺应天命。什么是天命,我的理解就像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里面说到的一样,这里的天指的应该也是人,所谓的不顺应天命其实就是不听从于成汤的命令吧。
通过征伐达到的目的有二。其一用武力震慑诸侯树立威信;其二不兴无名之师,以有道伐无道行天子命,弱化天子权威。通过征伐,成汤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奠定了舆论的基础,这次征伐本身向诸侯证明成汤征伐的都是无道昏庸的诸侯,为后来征伐夏桀做好了准备。
第三件事求贤若渴任贤用能。
这里提到的是阿衡即伊尹,他的到重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他为了见到成汤,降低身份,做了男仆以此接近成汤,借着讨论烹饪的机会将自己治国的道理说给成汤听。成汤深表认同,于是用伊尹治理国家,国家便日益强盛起来了。这里我想到了毛遂自贱。
第二种说法是伊尹是位隐居的贤者,成汤打算任用他,于是派人去请,去了五次才把伊尹请出山。伊尹把自己对古代帝王的兴衰之时和治国的道理讲给成汤听,成汤深以为然,于是任用伊尹为宰相来治理国家,国家就强盛起来了。这里我想到了“三顾茅庐”。
到底真相是哪种说法?司马迁没有说,他只说了两种可能,在我看来两种兼而有之,因为久居深山的贤者,成汤不可能知道他的存在,而自己去自荐又太降低身价不容易让人接受,人总是对得不到的东西充满寄望,太容易得到就不太珍惜。伊尹也曾去夏桀处,但其认为夏桀暴戾,于是又回到了成汤处,回到殷都城毫的时候,他遇到了商汤的贤臣女鸠和女房,于是写下《女鸠》、《女房》,述说他离开夏桀重回商都时的心情。看到这里我想到了几个问题,第一天子身边必然能人聚集,能人只有在天子身边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伊尹是贤者既然成汤知道,那么夏桀也一定知道,不是夏桀不识才,恐怕是只是因为和成汤混更有前途吧。第二著书立说传播的重要性。伊尹就是这方面的专家,按照今天的说法,他应该是搞过营销,他不断的通过文字来记录来传播成汤之德和贤者之能,营造一种众望所归,天下归心的氛围。
第四件事宣传攻势歌颂美德。
成汤出巡,看到郊野四面张着罗网,张网的人说希望天上飞的,地下跑的都到罗网里来。成汤说那样动物就被打光了!他让张网人撤去三面,并教张网人说:“向左走的向左,向右走的向右,不我命令的,就到罗网里来吧。”诸侯皆以成汤贤德,连动物都不忍伤害。我看到了另外一层意思,听话的放你们一条生路,不听话的就是天罗地网。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换了一种说法就变得不一样了。
第五件事也是成汤做的,就是夏桀的暴戾不仁,导致了人神共愤。
为什么这个时候才提出夏桀暴戾不仁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时机不成熟,提出来等于自取灭亡,现在条件具备了,时机成熟了,推翻夏桀的时机到了。
但是要有个理由,不然就出师无名了。于是夏桀就成了暴君,暴君当然要被推翻,诸侯们被成汤蛊惑,同时感觉如果不和成汤混,就要遭殃,葛伯就是例子。只要撸起袖子一起来,这里成汤就是神,诸侯就是人,而夏桀成为了孤家寡人,离灭亡就不远了。
是的,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自然界的法则又起了作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