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来询者多是体制内的不安分者,一方面已入体制,并且适应了多年,仍然各种水土不服,不喜欢人浮于事的行政作风,不喜欢各种应酬和人际交往,也不喜欢碌碌而无成就。但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应该还有能力尚未展示和发挥,心有不甘。于是就开始纠结了:想出去吧,有点担心,毕竟精彩的世界也处处险恶,不出去吧,一眼望到头的职业发展又太让人郁闷了。
我自己曾有过体制内工作的经历,坦率地说,体制内的生活并不像一些人形容的那么黯淡无光。作为一种职场类型,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自有其职业特点,也有特别适应这类职场的人。体制内的职业发展既具备了相对稳定,规则有序,有保障的特点,也有晋升困难,人际关系能力强,技能相对单一等特点。像所有的职场一样,体制内发展的好的,一般都是因为两种原因:能力特别强,人脉特别好。
那些希望从体制内跳出来的人,之所以纠结,一般都是因为除了安全感,还有职业带来的限制。
高飞,男,29岁,南方某高校的一个大学辅导员,为了做咨询,专门飞机到北京。咨询室里,刚坐下,他就开说了:赵老师啊,你一定要救救我啊,我在大学里的待得太难受了,我知道你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是大师了,你一定有办法的。
我一下子就警惕了,对于这样见面称“大师”的人,一般只会把自己当大师的。之所以先给我戴上高帽子,是为了给自己的无能找一个替罪羊。我赶紧说:“您别这么说,我只是一个职业生涯咨询师,我们一起来探讨您的职业困惑吧。”
说起来,这个高飞也是一个人才,硕士毕业就想办法留校了,虽然日后会后悔,但在毕业时,他可没这么想,而且还是被同学艳羡的对象呢。可不吗?稳定、清净、社会地位高,还有两个假期,另外,在学校还有氛围可以持续学习。可是这些优点在两年之后全都变成了缺点:一潭死水、徒有虚名、经常加班、劳动不被认可、整天做些繁琐的事,至于学习,学习还有什么用呢?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认知变化呢?难道是发生了什么?咨询下来,倒也不是什么变故使然,而是因为当初对于事业单位的工作太过幻想了,一叶障目,只看到了稳定和社会地位高,还有家人认可,却完全忽略可能的困难。毕业时也不是没有别的工作机会,可是当别人告诉他进入职场会有种种的辛苦,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时候,他就打退堂鼓了:高校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高校确实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高飞不是辅导员,而是任课教师的话,如果高飞能考上博士的话,如果高飞能工作出色,得到领导赏识的话。可惜,这一切假设都没有发生,三年过去了,眼瞅着昔日的同学都开始成为各行业的骨干,收入也是他的两倍了,高飞开始坐不住了,各种抱怨都出现了。
他也不是没有做过努力,不甘寂寞的高飞想过考公务员,想过考博士,想过创业,升官梦、发财梦都做过。在给自己及设计了种种出路之后,思来想去,还是不行,总有担心,于是就找大仙算命来了:赵老师,你看我这么走行不行啊?
做过什么尝试吗?知道风险不?想过应对措施不?准备怎么做?
我清楚地知道体制内躁动不安的人有两处致命的死穴:眼高,手低。其实只要以上这些问题想明白了,基本上问题也不大了。
可是,偏偏会出问题的。
就是啊,赵老师,我就是不确定啊,你说考公务员如果考上了,但是仍然像现在一样没发展怎么办?如果考博士读了几年,出来没有机会进高校了怎么办?大家都说创业的难度大,要是失败了怎么办?
是啊,这本就是风险啊,怎么办?应对呗。体制,除了在传统的观念上带给人一些安全感之外,带给人的,还有枷锁。这样的枷锁是让人对环境产生的依赖,是一种无能感。其实,所谓的安全感背后,在内心是深深的不安全。也正是这样的不安全感让他们思变。
思变了,但是浑身被紧紧束缚,就想着一下得到一个理想的结果,或者说希望得到一个经过确定期限、确定努力就可以得到的确定结果。几乎所有被“体制化”的人都会这么想,这种体制,不是实指的体制,更不指某种职场类型,而是一种安全感的束缚。我想起了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关于“体制”的一句话:开始你会痛恨它,然后慢慢习惯它,最后你会依赖它。就是这种依赖,让一个人,失去的不仅是能力,还有自由的心。自由的心从来不会畏惧不确定,也不会把自己铆钉在确定性上,因为恰恰是这个时代,确定的结果都不值得拥有。
或许会有人觉得太偏激了:总是谈自由,谈梦想,鬼晓得在哪里啊?我只想有些发展而已。好的,那我们把体制作为一种职场,谈谈其中的发展。
当初,进入体制,一般有这么几种情况:冲着安逸稳定去的;被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迫使去的;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去的。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就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虽然各种机构分工不同,未必都能安逸,但是安安分分工作,稳定是一定会有的,如果得了稳定之后还有别的想法,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无奈进入的呢?我也表示无奈,在这样一个多种可能性的时代,我不相信被迫这件事,如果你情愿把自己交出去,那就需要为之负责。其实,我认为,只有最后一类人才是真正的心有所属的,在他们看来,进入体制,是为了自己的一些抱负和理想。因为有了抱负和理想,他们才不会在意收入和权力,才不会在意一时之得失,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出自己的理想。这样的人,只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发展出更大的平台,不会企图跳出来的。
进入体制之后呢?有理想有抱负的,做得开心;能够适应职场的,做的顺心;彻底绝望的,做的死心;只有不甘、不安、不定的,会做的揪心。为什么会揪心呢?就是因为太纠结了。在他们眼里,无论哪种职场,都是既看到了机会,又看到了风险,就是没看到自己的内心。自己似乎没有能力在体制内如鱼得水,但是再看跳出体制的人呢?有些人无论折腾出什么结果,都无比后悔;有些人历经挫折而逐渐沉默;有些人历经挫折而雄起,开启了新的职业篇章。似乎无论哪种可能性,都是要出去折腾一番,经历点挫折的,是的,不同的职场,能力不一样,从一艘船跳到另一艘船上,你得先下水。所以,如果重新开启新职场,出去要趁早。
职业带给人的除了安全感,还有限制,如何突破这种限制呢?职业转换的最主要策略就是进行资源搭接,而搭接的前提是看到自己现有的优势。有人会觉得没有优势,因为自己的职位不高,能力不强。我想这是废话,职位高、能力强的人就不是搭接资源了,而是直接利用资源发展自己了。如何搭接呢?重要的是,看到一个平台带给你的不是所谓的面子,而是一种便利:提升能力的便利,接触机会的便利。自己要做的,就是利用便利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价值与烦恼之间,有一个平衡点,接近平衡点的时候,就是发展自己的时候。搭接资源要慢慢做,就像是在不同的船之间搭接跳板一样,木板的作用是让职业转换变得更加容易。
然而,无论怎样的路径,一口气跳下水扑腾,还是踩着晃悠悠的木板过船,走路的,终究是自己。担着风险,心怀忐忑,这是必然的,路径容易设计,彼岸不一定是乐土。
乐土在自己心里,除了体验,这是大师也无法知晓的。
文章版权信息
- 原文作者:赵昂
-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
- 本文关键词:周日读书,目标管理,优势,传统观念,职场,跳槽
- 版权声明:本文由做自己的CEO团队转发,所有版权归属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