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临时有事要外出,临走说了句,上午没什么其他要紧事吧,跟你们请个假啊,我出去办点事。我立马回应:准了!另一个同事随声附和:不准假,好不容易有次给领导批假的特权呢。我又说话了:以后跟我请假,这种送顺水人情的事我最会做了。
虽然只是几句玩笑话而已,的确,送顺水人情让别人开心的事我做的最拿手了,这 一点我倒是自信满满。
别人开心自己也能感受到那份快乐,这不是一件让人皆大欢喜的事么?
利人又利已的事为什么不做呢?
小时候在母亲的身边一天也没感受到快乐,可能我对快乐的渴求度太高了。
这几年在写出了自己故事后,我在心里还是不住地投下一连串问号:为什么很多成人一定要让自己生活在痛苦中呢?
有的人看起来比我幸福快乐得多,他们的快乐是真快乐吗?为什么要压抑自己的感受假装快乐呢?
写到这里,想起有天周末我送孩子去星与星空上课,刚下一楼遇到一同事,她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问我们“出去啊?去上课吧?”我嗯了声。她又说了句:现在的孩子真辛苦。听到这样的论断,当时我心里就哼了一声:上课一定意味着去上辅导班吗,上课一定意味着孩子是痛苦的吗?我无语,如果要跟她解释上课的内容和孩子的感受,恐怕又得花费半天时间吧。她的问话
,是对孩子世界、对孩子感受的定义,也许就是很多成人自己孩童时期的感受吧。
前再往前想,记得我儿子上幼儿园(妙趣儿童之家)时,每天带着快乐的神情,与在电梯间、宿舍院碰到的来来往往的人相遇,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你儿子怎么会这么快乐呢。因为大部分小孩子对上幼儿园是恐惧的,这些恐惧往往体现在愁眉不展的表情、抗拒的肢体动作、频繁生病等等方面,他们不认为是家长没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而导致的结果,一致认为这就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上学(离开家)就是痛苦的,最终考证为我儿子与别家的孩子不一样。
当成人世界已经把种种非正常感受定义为正常人的正常反应,这种理所应当已经根深蒂固地扎根在意识层面,其它的发生自然而言就不加判断被甄别为非正常的了。
好像扯远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因为童年时期的我没感受到快乐,所以我更珍惜快乐的感觉,也倍加珍惜能给别人带来快乐感觉的机会。
这应该是从我做母亲开始体验到的吧。
每次看到孩子的快乐,我的心都快被融化了。
为了孩子的快乐,难道我还能允许自己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痛苦经历中不能自拔吗?
我感受到了孩子的快乐。
孩子的快乐给我带来了快乐。
这种双向的快乐又催生了我继续寻找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这就是成长的源动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