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内蒙古 呼伦贝尔 满洲里市,一个地处中俄蒙边境的边陲小城。
可大部分的少年与青年时间都不在草原,从小学教育开始,我就被迫安排去山东读书,只有每年假期才能回到草原。但地域上的间隔从未影响我对草原的依恋,我始终觉得自己是草原的孩子。我从草原来。
我记得转学去山东读小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好奇,我这个从遥远地域来的少数民族,对那时的他们和我来说,草原和山东的距离是那样的遥不可及,甚至在地图上,一掌都丈量不过来。
他们好奇的问我,是不是住在蒙古包里?有没有每天骑马上学?也许在他们的眼里,内蒙古就该是连绵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和穿着蒙服,住着蒙古包的蒙古族人。
是啊,不应该是这样的景象么?
虽然我的家乡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有享誉全国的美味牛羊肉,但城市的中心仍是现代化的高楼。而城市的边缘就是真正的草原了。
离开草原后,我对家乡的印象也只有满眼绿绿的草地,与草原相接的蓝天和远处白色的羊群。
高三时,因为高考的缘故,我必须返回内蒙参加考试。那时,我和男朋友分隔两地。
有一次,他发给我几张风光照片,有草原,雪山,有漫山的油菜花。他问我最喜欢哪张,我一向喜欢美丽的自然风光,很难抉择,但最后还是选择了草原。
他问我原因,我说,其实每一张都很美,但最终会选择草原,因为觉得自己始终对草原有一种情结,知道那是我的家。
两周后,我收到了他寄给我的明信片,明信片的背景是我选的那片草原,正面只写了一句话,我对你,就像你对草原的情结一样。
其实人的性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长大后的我,渐渐发现草原对我的意义。我喜欢辽阔的景色,向往自由,不愿被拘束,被羁绊。喜欢回归原始,光着脚在草原上奔跑,躺在草原的花海里闻花香。
我喜欢站在高处,闭着眼睛,聆听草原的风从耳边吹过。
我喜欢听淳朴的民族歌曲,不论是蒙古族,彝族…喜欢去除一切技巧,只为唱歌;喜欢日本岛歌,喜欢民谣…
我喜欢做事磊落的人,不拘于小节。有时豪爽甚至有些自大。
说起草原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我身在哪里,都逃脱不掉一个事实,我是草原人。
似乎只有长大了,才会真切感受家乡的概念。小时候,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我努力挣脱草原,希望到更远更广的世界去。
而如今,我在北京读书,回到草原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但偶尔在车里听到草原的歌曲也会潸然泪下;城市里车水马龙的光晕下,也会时常想起,在草原上,车窗外常驻的草原和蓝天,牛羊和那个随风奔跑的小姑娘。
我也是草原的孩子啊,心中有一首歌。歌中有我,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那只鸿雁,终会北归还,草原上春意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