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果想要进步,就得搞清楚想和做的关系。如果只闷头一味地做,却从不用脑思考,那么,便会方向不明,容易钻死胡同里;但是,如果只知道想,而不动手实践,那么,你的想的永远只能成为空想,没有现实的一天。
我们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发现他做什么都是成功的,他不管是哲学还是军事、教育、政治,还是诗词歌赋,就没有他不精通的。
看他一生的成就,我们都怀疑他是不是有三头六臂,他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弟子的同时,还能带兵打仗,且战无不胜,还能治理政务。
他的成功离不开他的知行合一,只有悟透了知行合一的精髓,那么不管多么繁复的生活或工作应付起来都不是问题。
如果我们也能掌握知行合一的方法,那么,我们也可以轻易做成我们想要做成的事情。
01 知行合一:凡事先去行动
王阳明是我国五百年来第一等人物,他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大致意思是,不管是学习、询问、思考还是分辨,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真正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实践是不可行的。
我们知道:“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很有道理,但是,我们都知道人都有惰性,如果只一味地东想西想就是不实践,那么我们做事的勇气只会一点一点的都被消磨殆尽,很多问题不是光想就能想得明白的,一切都要去做了才明白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王阳明刚十一岁时,就忽而灵光突现,憧憬学圣贤。而他的父亲却认为他不切实际,不知自己几斤几两,圣贤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吗,那天下的圣贤岂不多如牛毛。
而王阳明却不受父亲影响,自立志起,他就一心一意地去寻找成圣之路,从不放弃。
他遍寻天下良师,想寻得成圣之路,虽说过程艰辛坎坷,但他成圣的决心从不被动摇。
他在学习《大学》里的“格物致知”的时候,为了验证这个知识点而去“格物”,因他喜欢竹子,于是就想通过离竹子去将竹子的道理“格”透,他一动不动在竹子边上“格”了七天七夜,结果把自己“格”得吐血,大病一场,也没有“格”出个所以然来。
但这次的失败也不是没有收获,通过这次“格物”他知道了借助外物是寻不到真理的,这对他后来创办心学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葡萄好不好吃,吃了才知道,鞋子是否合脚,穿了才懂得。
事情也需要先做了才能发现问题,凡事都需要边做边思考,思虑千遍不如行动一次,犹豫不决,不可能让我们走上成功之路。
所以,凡事一定先做再说,即使撞到南墙,也胜过在原地不断徘徊要强得多。
02 知行合一:凡事需循序渐进
王阳明说:“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让我们知道,做人做事,凡事都要慢下心来,一点一滴慢慢积累。想做到知行合一,就要做到循序渐进。
朱熹,是宋代有名的学者,他对文学、史学、经学、乐律和自然科学都很有研究,在读书方法上,他更是强调“循序进渐”。
有些人读书性子太急,书刚打开就着急忙慌地往前赶,朱熹认为这样看书,就如同饿了几天的汉子,看到桌上满桌的食物,就不管那是什么食物,就开始狼吞虎咽,饥不择食,却食不知味。
究竟怎么读书呢,朱熹表示必须要先弄明白前面每一字的涵义,每一句话的道理。如前面没能理解,就不能着急往后看,这样就不会因疏漏而导致理解有误。
我们都知道:“欲速则不达”,凡事要一点一点循序渐进地做,终点需要靠双脚一步一步往前走,方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成功。
03 知行合一:凡事需事上磨炼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
意思是人需在事上多加磨炼,多用功,方能做好事情。
一个当地的知府大人想要跟着王阳明学习他的知行合一理论,但他平时手头的各种杂事实在太多了,他怕如此分心会学不好,不懂该先放弃公务认真听学好呢,还是放弃听学认真于手中的事务。
王阳明便告知他:“你无需丢下公务专门听我讲学,你在执行公务时只需要时时刻注意自己所思所想,别人无礼我们不需要动怒,别人对我们甜言蜜语抛来糖衣炮弹,我们也不能因此失去自我,而要有自己的主见,更不能因还有其他事情要忙,而对正在做的事情敷衍了事,时刻懂得反省,也就是在事上去磨炼,便可懂得知行合一的真谛了。”
知行合一是依附在一切实事上的,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要知道自己时刻都是在修行中便可。
心态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王阳明在带兵打仗时,虽然时常陷入险象丛生的境地,但他从不与敌人正面冲突,而是认真仔细观察各方形势,寻找到对自己有利的条件,然后,出其不意,给敌人致命一击,基本是他一出马就没有打不胜的仗。
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时刻注意锻炼自己的做事方法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让我们的心境保持稳定,遇事不慌不忙,临危不乱,如此方能有条不紊地实现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
04 知行合一:凡事需笃行极致
王阳明说:“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意思是即使我们都能分辨清楚,问得详细,思考缜密,且已经都学会了,但这只是表面学会了,想要领悟其中的运行规律和精髓还需要不间断地用功,这便叫笃行。
不单是做学问要如此,做别的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只有加倍努力,才能将事情做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孔子学琴技时掌握了弹琴的技法,但他却没有继续学习新的曲子,而是将掌握了的曲子反复领悟其中蕴含的情感,甚至领悟出作曲人的为人如何才会认为自己真正学会了该曲子,他花费了别人数倍的时间与精力,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并做到极致,将曲子练出炉出纯青的地步才罢休。
齐白石30岁开始学画虾,半辈子都在反复磨炼画虾的技艺,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琢磨观察改进自己的画技,一直画到耄耋之年,此时的他,画的虾与真虾达到了让人无法分辨的地步。
孔子和齐白石做事都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探索,使得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都能做到得心应手的地步。
现在这个社会生活节奏都很快,人心都很浮躁,很多人没办法稳住心神去做好一件事情,而“笃行”正是我们现代人缺少但又非常需要的东西。
有些东西看似掌握了,但是还需要我们通过“笃行”去反复咀嚼与琢磨才能将事情做到精,做到极致,将一切要做的内化于心,如此,做任何事情才可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才能让自己进入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