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一、其诗写作特点
1. 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
诗中描绘“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杨花飘落如白毡铺地,荷叶初生似青钱叠溪,景色清新明媚,充满生机。
但结合后两句“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静谧的画面中暗藏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感——乐景虽美,却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寂寥,以景物的“乐”衬心境的“哀”,情感表达含蓄深沉。
2. 细节刻画细腻,画面感强烈
用“糁径”“铺白毡”形容杨花散落的密集与质感,“点溪”“叠青钱”描绘荷叶浮水的动态与形态,动词“铺”“叠”使景物富有立体感;
“雉子”藏于笋根、“凫雏”傍母而眠的细节,以小见大,勾勒出自然生命的恬静,却也暗含诗人对安稳生活的向往,细节中渗透情感。
3. 语言通俗自然,巧用比喻
全诗语言如口语般直白,却富有巧思。如将杨花比作“白毡”、荷叶比作“青钱”,比喻贴切生动,让景物更具画面感,同时通过通俗的意象传递出诗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于平淡中见深意。
4. 情感含蓄委婉,暗含忧思
表面写春日景物的生机与静谧,实则借自然景象抒发客居愁绪。诗人未直接倾诉内心苦闷,而是通过“无人见”的雉子、“傍母眠”的凫雏,隐晦表达对家庭团聚的渴望,以及漂泊中无人相伴的孤独,情感表达“怨而不怒”,符合杜甫沉郁顿挫的一贯风格。
二、其诗创作背景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创作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杜甫当时客居成都浣花溪草堂所作。
1. 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局
安史之乱虽接近尾声,但唐王朝动荡未息,藩镇割据、民生凋敝的局面仍在延续。
杜甫虽暂居成都,远离战火,但心系国家命运,漂泊异乡的愁绪与对时局的忧虑始终萦绕心头,这种背景下的诗作常暗含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2. 客居成都的漂泊处境
杜甫于760年在亲友资助下定居草堂,看似暂得安稳,实则仍属寄居。诗中“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以动物的“傍母”反衬自己的孤身漂泊,“无人见”三字也透露出客居他乡的孤独感,景物描写中暗含对故土的思念。
3. 春日即景触发的情感共鸣
诗中描绘的杨花、荷叶、雉子、凫雏等春日景象,是草堂周边的真实景物。杜甫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明媚的春光本应令人愉悦,却因诗人的漂泊处境,反成了反衬内心孤寂的载体,自然景象与个人心境形成强烈反差。
4. 《绝句漫兴九首》的组诗背景
这组诗是杜甫寓居成都时的“即事”之作,多写日常所见所感,以“漫兴”(随兴而作)为题,实则借景抒怀,寄托身世之叹。第七首与其他篇章共同构成了诗人在乱世中寻求慰藉又难掩愁思的复杂心境,是其“沉郁顿挫”风格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