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人特别是普通大众或像我一样的心理学业余爱好者来说,当提到心理学时,能够想到的可能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名和几部作品,如: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毋庸讳言,对于《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的作者约翰·鲍尔比,有所了解的中国大众(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是否听说过约翰·鲍尔比这个人,是否知道“依恋理论”,这恐怕都是个未知数)恐怕不多。
与西方许多主流的心理学家不同,约翰·鲍尔比的童年是在持续的心理创伤——父亲的经常缺席、心爱保姆的离开(它将之视为“如失去慈母一般”)、寄宿学校的凄苦(他控诉道:“即使是一条狗,我也不会在他7岁的时候把他送往寄宿学校。”)——中度过的。这些创伤(私底下他抱怨自己“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所幸没有被彻底毁灭”。)对鲍尔比的人格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或许正是得益于这种特殊而痛苦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格与天赋,他才得以在主流心理学之外开辟一片广阔的心理学天地,成为世界心理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代大师。
约翰·鲍尔比提出了蜚声心理学界的“依恋理论”,被誉为“依恋理论之父”。他获得了英国二等勋爵、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等诸多光荣称号,名列“20世纪最伟大的100位心理学家”第49位,又被誉为“世界三大发展心理学家之一”。2005年,国际登山联盟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一座山峰命名为“约翰·鲍尔比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此刻我的手里拿着约翰·鲍尔比的《情感纽带的建立与发展》一书。从封面腰封上可知, 这是世界图书出版公司首度将“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作品首度引进中国市场。从后勒口可知,这次世图引进的“约翰·鲍尔比图书系列”包括《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以及“依恋三部曲”(第一卷《依恋》,第二卷《分离》,第三卷《丧失》)共计五本心理学名著。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以及《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是鲍尔比的演讲集,由《精神分析与儿童养育》(1956),《研究儿童发展的动物行为学方法》(1957),《儿童期哀悼及其精神病学意义》(1961),《情感纽带的破裂对行为的影响》(1967),《家庭中的分离与丧失》(1968),《自我依赖及其促进条件》(1970),《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1976)等共计7篇鲍尔比关于婴幼儿心理、依恋理论等方面的杰出演讲作品或会议论文构成,结构清晰,内容翔实丰富,《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以及《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可以看作是其“依恋理论”的注脚或导论。
从书中不难看出,鲍尔比及其同事和追随者,他们的研究,受到很大的局限(有些因素是不可抗拒的)。比如,他们进行研究时,选取的样本不够大(一般来说,只有几十个或几十组),且主要是“病人”(即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以及包括寡妇在内的成年人;虽有“健康儿童”,但数量过少),加之,受到人类伦理道德等因素的制约,鲍尔比等人无法对其研究对象进行全面、长期的跟踪研究,甚至有些研究根本无法在人类身上实施,而不得不选择“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对象”……此外,这些研究,显然没有考虑到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情、传统、民族等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凡此种种,都或多或少会对其结论的信度和效度产生影响——反复阅读,我有一种模糊地感觉:“依恋理论之父”在用动物行为学的理论方法阐释、论证自己的观点主张时,可能不经意间夸大或过分强调了“进化”的作用。
即便鲍尔比及其“依恋理论”饱受非议(从其理论产生伊始,就一直受到西方主流心理学界的批判),也不能否认《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的经典可读性。这一点,很容易从其精彩的内容中看出来:
尽管我不断努力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但总是强烈地感觉到:和其他医疗领域一样,当一位精神科医生着手治疗或试图预防的时候,他势必会超出科学可接受的范围。研究所需的标准与能被治疗和预防所接受的原则之间的差别通常是不被理解的,并且还会产生混乱的结论。
因为我相信,效果——有利的或不利的——是我们用来评价不同儿童养育方法的价值的标准。这些方法能够让儿童调和自身的爱恨冲突,并以健康的方式去体验焦虑和内疚。
我们现在得知,对冲突的恐惧和内疚为多钟心理疾病奠定了基础,而个体面对这些恐惧和内疚时的无能感也成为许多人格障碍的原因,包括长期的不良行为。
所有生物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都精确地表明,无论人类自身还是其他机体的行为,都是持续性冲突的结果,作为物种的人类和作为遭受病痛折磨的亚群体的神经症病人,拥有相同的冲突。后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缺乏充分调和冲突的能力。
我们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个仍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在将来可以适应女性的需要,同时希望社会传统的发展能够指导个体做出明智的行为。
这些年来我一直饶有兴趣地探究幼儿在同母亲建立情感关系之后与其分离的不良影响。我选择研究该主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采纳了动物行为学家的观点,我们的方向将会非常不同。首先,我们会寻找促进婴儿与母亲互动的许多物种特异性行为模式,比如微笑。
…………
朋友,你觉得怎么样,鲍尔比的思想还不错吧?
中国当代心理学专家葛鲁嘉教授在其最新著作《心理科学论总:心理学命运与前途的全景考察》中指出:“西方科学心理学的发展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境地。最根本的分裂或者最核心的不统一,就是实证与人本的分歧。心理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学家的研究立场。心理学在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之后,或者在成为实证的科学学科之后,就一直认为自己是中性的或中立的。心理学家希望自己保持中立,或者不应该把自己的偏见带入心理学的研究,……但是,在心理学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会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向、价值和取向带入到自己的研究中。研究者总是从特定的起点出发,从特定的视角入手,从特定的思考开始,任何的心理学研究都是有立场的。”我以为带着这样的认识,打开《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进行阅读不失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