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拜路
我来晚了
大概每个将成未成的成年人,在独立与不独立之间,都会认真思考一下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与母亲,与家庭,与家乡……
因为独立的一瞬间,世界一分为二——自己与其它。选择独立,就是选择亲手斩断自己世界的脐带,连接母亲,家庭,家乡的脐带。没有子宫可以供养一个成年人,没有一根脐带给他源源不断提供营养。他必须学会从自己身上挖掘力量,用自己努力去换取生存资料。
当一个成年人真正独立了,像新生儿不需要子宫也能生存,他也不再需要母亲,不需要家庭,不需要家乡的供养。那么母亲对于他来说又是怎样的存在?家庭又是怎样的存在,家乡又是怎样的存在?
我的回答是,他会摆脱绝对依恋,用理性眼光去分析。尽管这种理性是受到压抑和批判的。
以前做实验发现了一篇文献,文献中写到,中国人的自我中包含母亲的成分。可以说,很少人能够真正实现真正的人格独立,他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总和母亲或者更亲近的抚养者绑在一起。其实也很好理解,从历史政治上来说,中国持续了几千的宗族家长制,亲缘是一根强大的纽带,维系这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在这条纽带上的人,就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就是说,你得承认你是由这条纽带的人,你得承认这条纽带的作用,你足够强大了,就可以为这条纽带提供养分了,就靠你来维持他了。比如“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让你对纽带保持感恩和热爱,“为生民立命,为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教导你要为纽带和纽带链接的他人提供养分。这就是集体主义,它可以是让人窒息,绞杀人于无形的网,也可以造就壮丽的史诗,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千古的情感。
我们的文化鼓励非理性情感,而不是理性批判。但是任何事情,过犹不及。非理性情感发展到了极致,必然导致大的灾难,所以理性批判尽管不受欢迎,却非常有必要。
对一个清醒而又有头脑的人来说,理性批判的开始就是痛苦的开始。你开始发现这跟纽带不好,它的存在不仅不能供养你,有可能还会限制你。掩耳盗铃维持与纽带的联系,还是壮士断腕?前者你要一点点抹去自己思想和存在,宛如凌迟自杀,后者自己孤身一人,有可能还会招致全世界为敌 怎么办呢?
我的答案是“不屑”就要离开他,等你足够有力量了再回来去改变它,拓展它,让它与你“相容。”前者是保存自我,后者也是保存自我。
前者的保存是正常生长的需要,你知道,这个环境不好,继续相处除非委屈自己,所以要保护自己,不要声张,不要惹来绞杀,保留自己思想与自由。
等你有足够的力量了,就可以回来去对抗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走远了不是更好吗?眼不见心不烦”我不认为是这样的,只要心里有一丝仇恨,就要想办法解决它。说两句有点高深的话:
“一切对外感情都是自我的内化”,佛眼见佛,俗眼见俗就是这个道理。
“人不是由环境决定的,但是由环境造就的”。
人的自我保存着环境的一部分,讨厌这个环境,深挖自己的内心,一定与你讨厌自己的某种特点有关。恶之欲其死,爱之欲其生。一味的怨恨只能回避问题,让自我停滞不前,所以去改变环境,就是要与自己内在的缺点和解,先宽容,才能有所改观和完美。这就是另一种保护。
不禁感叹,否定之否定和曲折前进,螺旋上升真是发展的规律啊哈哈哈。
昨天是今天的礼物,今天是明天的希望。
共勉
From 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