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次读这本书,并且第二次的共鸣更强烈,按照书中的原话说就是“同作者达成共识”。作者艾德勒和范多伦的真知灼见放在今天仍然是深远的。我放一段话让你们体会:
有一个严肃的议题:到底这些新时代的传播媒体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咨询就如同太少的咨询一样,都是对理解力的阻碍。
这些复杂的信息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者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咨询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
这不就是当下我们陷入焦虑的本质原因吗?甚至,现在的我们面临的潜在危机可能更严重,从新闻资讯到微博头条,相比77年前(此书初版于1940年)如今的信息量是呈几何倍数的增长,我们一不小心就被强行夺走注意力,更别提我们是主动地自投罗网。
我们不能绝对地避免“噪音”的干扰,但可以控制自己以求最大化地筛选这些信息。为此我们必须要做、也是不得不做地就是训练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可以称作“理解力”。那么,这本书就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调动理解力,以及如何调动的理解力的。
一、为什么要调动理解力?
其一,是为了不被埋没在狂轰乱炸的信息狂潮中;其二,是为了吸收真正有用的信息。
当然,这两种目标能否实现都是取决于对理解力应用的多少。我们在鉴别信息的时候需要理解力去辨别好坏,在阅读一本经典著作时需要搞清楚这本书讲了什么。不管我们是在看一篇来自资深媒体人的“三手信息”,还是看一篇最新出炉的权威论文,都要一视同仁。
调动理解力的本质要求——主动
书中讲了一个很有趣的类比。把一本书的作者比作棒球比赛中的“投手”,读者比作“捕手”,那飞来飞去的“球”也就是书中作者想传递的“知识”。
现实的情况是,投手会“投偏”。有时会投出诸如“曲线球、快速球、慢速球等等”匪夷所思的球,有时又会长时间投出稳定的球,有时又会一直投出“臭球”。
于是,相似的事发生在作者身上就变成,有的章节讲得含糊不清或者阐述不够,有的章节信息量又大又复杂,有的章节观点少例子多,甚至还有的章节是一大堆废话等等。
这个类比会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比如,“球”是一个完全被动的实体,我们要么接住要么接不住,而“知识”不一样,它并不是“零和”的结果,一个知识我们完全可以说只搞懂了一半。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去理解这个类比。
因此,作为一个合格的“捕手”并不是“投手”投出什么样的球我们都需要接的。那些在你“能力圈”以内的球要尽可能地接到,然后再慢慢突破自己的“能力圈”来接到更多的球,当然,如果一个“投手”老是投出“臭球”,你完全可以换掉他。
那么,回归到阅读这件事儿上,主动意味着“带着问题”去读。我们在阅读任何内容时,包括一篇朋友圈文章,问自己下面四个问题都是必要的。
⑴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⑵这本书讲得有没有道理,是部分有道理,还是全部有道理?
⑶这本书的细节是如何阐述的?
⑷这本书与我何干?
(图,知识卡片)
我认为这四个问题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个,即“这本书与我何干?”。从这里又能引申出来另一个问题“这本书我要不要读?”。解决这个问题从两个角度入手“相关性”和“好奇心”,如图所示:
(图:表格)
我们优先选择那些与我相关性高的书籍来阅读,因为它们在短时间内被利用的可能性更大,像“读了不会用”、“读了就忘”这些问题可能不是因为不懂学习方法造成的,而是选择上的“不相关”造成的。 因此,把“阅读”这个动作变得更有目的性是重中之重。
二、调动理解力的第一步
(图,三个阶段)
书中称这一步为“检视阅读”。在此之前其实还有一步叫“基础阅读”,我把它略去了,因为只要不是文盲都算能做到这一步。
如果把“阅读”当作“进食”,那么在我的理解中“检视阅读”就像“尝一口”。
任何一个食物你不尝就不知道“好不好吃”,就算大多数人觉得好或者不好也并不代表你。像我就很讨厌吃洋葱,虽然它的营养价值很高,可就是吃不进去,但是我为什么我知道我讨厌呢?因为我尝过啊,我尝了发现不适合我,所以我就放弃了,至于它的价值,找其他和洋葱营养价值相同的蔬菜替代不就完了。
“检视阅读”就和这“尝一口”的作用一样,是让我们知道这本书是否适合自己。如果不适合,完全可以找同等价值的书来替代,就算这本书必须要读,你完全可以先找其他的书做铺垫,比如:如果你一上来就阅读《国富论》你可能会越读越抵触,不如先读读《经济学通识课》、《牛奶可怜经济学》等基础读物,想必接受起来要更高效一点。
因此,“检视阅读”是来筛选书的,更准确地说,是通过对这本书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判断要不要读它和该怎么读它。
书中提出了检视阅读的方法,用一个等式表示就是:
检视阅读=有体系的略读+粗浅的读
所谓“有体系的略读”是指拿到一本书时,首先把书的正反封皮上的所有信息浏览一遍,包括书名、出版社、作者简介等等,其次翻开书的在正文内容前的头几页,读读序言、目录,再次翻到整本书的最后几页,读读结语、参考文献等,然后翻开正文,读读大标题、副标题、首尾中心句,最后合上书,把刚才的信息在脑子里过一遍,假装自己是个侦探一样判断“这是一本什么样书,这本书可能主要会讲什么?”。
以上,“有体系的略读”就完成了。书中提到,此阶段要尽可能快地完成,就像用余光迅速观察某个陌生人那样。不过,根据我的实践经历,如果速度过快,会容易陷入“为了快而快”的误区,因此“略读”的速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尝出来”这是一本什么书,味道怎么样。借用书中的一句话说:“慢不该慢到不值得,快不该快到有损于理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略读”的信息量毕竟有限,并不足以让我们把这本书“尝出来”,所以就有了检视阅读的第二步——“粗浅的读”。
“粗浅的读”大致是这么一个过程:
从正文开始,用手“指读”,保持匀速,用手的速度控制眼球的速度,不出声,尽量把文字直接转换成“图像”而非“声音”,注意力和理解力同时集中,不管有没有理解,不“倒退”,不“停留”,读不懂也不“减速”,脑中时刻问自己“这一页讲了什么?”、“之前的所有内容和这部分什么关系”等等基于以上四个问题的各种引申问题,但不求一定要把这些问题全部搞懂,而是留心哪一部分可能会与答案相关,用折书角或者用便签记录位置。当然在过程中受启发的句子、个人思考等内容可以记录在书中,直到把整本书全部读完。
大家可能都会经历这么一个过程:刚买了一本书,心血来潮地一字一句读了下去,读到一半,读不下去了,然后就一直放在那里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我们认为它会向开篇那样不断地吸引我们,可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的部分可能就只有那20%-30%,当我们读到难懂或者无聊的部分时,那种低于预期的感受只能让我们停滞不前。
然而“粗浅的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它更像是抱着一种“读不读得懂都无所谓”的态度,当我们读不懂或者觉得无聊时,也没什么影响;当读到受启发的部分时,我们会为超出预期的收获而更有动力。
以上,是“调动理解力的第一步”,多说一句,如果判断出来这本书不适合自己,马上止损是必要的,这也是“检视阅读”存在的意义。
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说算是“认识”一本书了,对于要不要进一步与它“深入交流”也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但这还不足以说我们“真的了解”它,下一期的文章我会谈谈如何深入了解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