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读书的时候,相信你和我一样,抄过一堆这样的名人名言:
发明的秘诀在不断的努力。——牛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天才就是98%的汗水加2%的灵感。 ——爱迪生
……
之后,又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观点—— 一万小时理论:
通过艰苦卓绝的不断练习,攒够一万小时,就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
由此可见,“努力就会有回报”这个观点早已经植入我们的脑海,深埋于心智。
为什么你成绩不好?因为你没努力呀;为什么你工作没有成效,因为你没努力呀;为什么你还是那么穷,因为你没努力呀……
“努力”像万金油一样,哪里不对就抹哪里。
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慢慢发现这个“黄金定律”不灵了,即使一件事情已经很努力了,依然还是达成不了,甚至离目标越来越远。
背后的原因,也许有非常多:一命、二运、三风水……但也可能只有一个:你用错了方法。
02
《刻意练习》是2016年新出的畅销书,封面上写着:“如何从新手到大师”,乍一看,还以为是和一万小时理论的《异类》是观点一致的小兄弟。
但实际上,这本书狠狠打了《异类》的脸。
《刻意练习》的作者埃里克森告诉我们:只有在刻意练习的前提下,一万小时这个概念才有用。
埃里克森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也是“刻意练习”这个法则的研创者,他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各个领域中那些最杰出的人物是怎么样获得最优秀的表现。
比如像国际象棋、体育、音乐、芭蕾、医学、军事等等领域,最后他的研究发现,所有这些杰出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遵循了刻意练习的法则。
这本书一推出,就立即成为了畅销书,在书里,理清了学习中模糊的概念,甚至颠覆了一些我们学习认知的观点。
总的来说,这是在市面上所有谈及高效练习的书中,对训练方法讲得最为透彻和深刻的一本书。
对于在音乐、体育等这些发展得比较成熟行业的从业者来说,这是一本不错的教材,能够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书里的方法,从而使专业更为精进。(音乐系毕业的我,如果当年运用这本宝典,我现在可能已经在金色维也纳大厅开个人音乐会了……捂胸口)
而对于想要自学成才的朋友来说,这本书会给你足够的信心,还有正确的方法论,书里大部分都是以案例和故事为主,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当然,方法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能够通过正确的练习方式获得成果。
正如书里所强调的:“刻意练习针对每一个有梦想的人”
03
鸡汤、成功学近些年来总是被抨击,被嫌弃。
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因为鸡汤和成功学都太宏观,只一昧告诉你努力就会成功,坚持下去生活就会变更好,而并没有告诉将细节落地,告诉我们真正的方法。
在《刻意练习》一书里,埃里克森教授就点名批评了这样的错误思想:
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
-
想要提高,只需要努力。 -
如果足够刻苦,你会更加优秀。
记得在看《学会学习:从认知自我到高效》时,有讲到Honda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的故事:
28岁的本田宗一郎从0开始学习制造活塞环,刚开始他没日没夜地尝试制造活塞环,认为只要努力就没问题,甚至减少睡眠时间,直接在工厂地板上休息一会儿。就这样,坚持几个月,但是结果并不乐观,资金也快用完了。
后来,他不得不跑到工业学校进修学习,专业的老师帮这位门外汉做了成分分析,得到专业指点后,本田宗一郎的活塞环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功。
本田宗一郎深刻认识到,如果没有科学知识的辅助,就算再怎么不眠不休地努力,也是没办法成功的。
在《刻意练习》里,也系统给出了正确练习的方法,比如:找到好的导师,建立心理表征,有目标,有反馈,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等等,有兴趣的朋友,特别是自主学习欲望特别强烈的人一定要看。
04
对于《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电影,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这很励志:一位农村妇女,坚持不懈,不惜花上二十多年的光阴,把冤枉她的人都一一扳倒,这种坚韧和努力,实在是常人所不能及。
可是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却感觉到了一种非常别扭的荒诞:
一个女人在最好的年华,一门心思地告状,风华正茂的29岁,原本拥有非常多可以重新开始的机会,然而就是因为放不下心里的执念,各种钻牛角尖,层出不穷的追索中,她也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努力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努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吗?
有些事情,努力可以获得回报,所谓勤能补拙。
有些事情,努力得越久,反而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举个例子,有些人决定要参加半程马拉松,每天不停跑啊跑啊跑啊,怀着满腔热血,对自己的毅力感动不已。
然而还没到比赛前,可能韧带就已经拉伤,或者膝盖磨损了。
《刻意练习》也传递着这样的基本信息:
杰出的人物不是靠着盲目的勤奋获得成功,而是通过年复一年的刻意练习,在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改进,终于练就了他们杰出的能力。没有捷径可走。
所以,当我们快被自己的努力感动的时候,要及时反思一下,是不是正在做着自嗨型的坚持,而不是有效的努力,千万别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积重难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