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熊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古风》道尽了秦王统一中国的霸气雄姿。战国时代能在秦始皇手上结束,离不开秦国历代国君的苦心经营,留下了丰富的政治遗产和军事遗产;也离不开东方六国互相倾轧,合纵之心不齐,纷纷割地以求自保的软弱外交策略;更离不开秦始皇对人才的善用,比如在军事上重用王翦、蒙恬,在内政上重用李斯、尉缭等人。
秦国一直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招揽了六国很多的人才,秦孝公时期的丞相商鞅,原是卫人,秦昭王时期的丞相范雎,原是梁人。但到了秦王(那个时候还没有统一六国,所以还称秦王)执政初期,秦国的贵族担心别的国家的人才会打压他们的地位,便对秦王说,六国来的那些食客,里面肯定混入了许多间谍,现如今秦国势力如此强大,要小心提防,必须得将他们全部驱逐出去。秦王听信了这些话,下了一道逐客令,命令咸阳城的外国人都得迅速离开。李斯是楚国人,当时正好在咸阳城内谋生,突然有了这条命令,不走也得走。但他在离开的途中,写了一篇文章给秦始皇,文中说秦国的强盛离不开各国人才的帮助,希望秦始皇从大一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广纳各国贤才,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秦王看后,深受感动,收回了之前的命令,并重用了包括李斯在内的一大批人。这些人在秦国之后统一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斯就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在统一的过程中,李斯毫无黑点,可以说是一代贤臣,但他为官生涯却做了三件令后世所不齿的事情。
一、李斯与韩非
韩非,韩国都城阳翟人,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师出同门,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韩非继承了荀子学说中法学思想,并成立了法家学说。由于韩非多次上书劝说韩王变法图强而不被采纳,而此时秦王嬴政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广纳贤才(这里要多谢李斯。。),就从韩国投奔到秦国。秦王和韩非彻夜长谈之后,觉得是一个人才,想重用韩非。李斯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紧张,因为韩非和他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而且比他更优秀。因此,李斯向秦王进言,说,韩非是韩国的贵族,他肯定更爱韩国,不会真心帮助秦国做事。秦王相信了李斯说的话,将韩非下到大牢里。韩非有点口吃,现场辩论能力不强,只是善于著书写文。李斯利用这一点,将韩非困在狱中,最后通过秦王将其赐死。李斯因为自己的嫉妒心,杀死了以为法家大师级人物,不知如果韩非再多活几年,又能写出多少类似于《说难》、《孤愤》的经典文章。
二、李斯与“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件事情毁坏了许多有价值的文化典籍,先秦的许多文献都丢失了,只能够靠现在的考古技术一点点地去发现。秦始皇(六国已经统一,改称秦始皇)做出这件事,是李斯一手策划的。当时国家刚刚完成大一统,疆域广大。有人就对秦始皇说,应该遵循古制,分封王子去镇守。李斯驳斥了这个观点,认为这些书生之所以有这种想法,是古书读的太多,建议秦始皇销毁其他国家的历史书籍,只留下秦国的史书。就这样,不管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和秦国无关的书都被烧毁了,当然不排除有漏网之鱼,但这些幸存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了。又过了几年,咸阳城内许多儒生开始议论朝政,对秦始皇有很大的意见。李斯干脆就把这些儒生全部坑杀,共计四百六十余人。儒家思想险些出现断层。
以上两件事,李斯对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毁灭性的打击,给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遗憾。最后一件事,则是他政治生涯的一次巨大败笔。
三、李斯与赵高、秦二世
秦始皇在在统一中国之后,就开始了东巡,游遍了大江南北。除了游玩之外,秦始皇还迷信丹药,想要长生不老,一直在服用术士炼制的“仙丹”。这些“仙丹”在现在的技术看来含有很多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巨大。秦始皇经常服用导致身体很差,在一次巡视中驾崩。当时他身边有小儿子胡亥,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秦始皇的本意是想让长子扶苏来继承皇位,但是诏书被赵高暗扣下来。赵高和李斯商量,想让胡亥做皇帝,李斯则继续做丞相。李斯心想,扶苏和自己关系不好,他继位之后,自己肯定会被边缘化,胡亥继位,我还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岂不美哉。李斯就同意了这个计划,谁知给他后来埋下了巨大的祸根。秦二世继位之后,在赵高的暗示下,除掉了自己所有兄弟姐妹,并铲除异己,赵高的权势也越来越大。虽然赵高和李斯曾经是“合伙人”,但到了权力的顶层,欲望只会更加膨胀,赵高就想找个机会把李斯除掉。由于暴秦的政策,六国的贵族和农民纷纷起义,而抵挡这些起义的前线将领是李由,也就是李斯的大儿子。赵高就和秦二世说,李由里通外贼,镇压不力,这些都是李斯的主意,李斯以后想在关中称王。秦二世相信了这些话,把李斯抓起来腰斩,并夷灭三族。李斯在问斩之前,和小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但这都太晚了。
李斯虽然是统一中国的功臣,但是他的这些作为都是值得人们深思。从他做的事情来看,李斯具有很强大嫉妒心,他的嫉妒心毁灭了一个人——韩非,毁灭了一种文化——先秦文学,也毁灭了自己和一个强大的政权——秦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