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报道中看到香港名媛蔡女士被前夫一家残忍杀害的案件及前因后果,我想到一句话:人性的恶永无止境。在这起事件里,前夫一家人依靠蔡女士的经济帮助,住着别墅,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甚至前夫提出让他的哥哥为她开车这种要求,蔡女士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然而,蔡女士的善良非但没有换来感激,反而引来了杀身之祸。
中国有句古话叫斗米养恩,大米养仇。在蔡女士爱情事业双丰收的时候,她的前夫一家人像寄生虫一般依附在了她的身上,享受她的经济帮助,接受她的善意。然而,她想要卖掉别墅,重新给前夫一家换个住所的时候,前夫一家却心生不满,于是萌生了杀念。
处处被照顾的前夫一家人为什么会恶意满满?如果对近些年发生的泰国杀妻骗保案、上海杀妻藏尸案、杭州保姆纵火案,还有这次的香港碎尸案有一定的了解,不难发现这些案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受害方在生前对凶手都曾慷慨解囊,百般照顾,结果受到恩惠的一方非但没有心存感激,反而上演了一出现代版的农夫与蛇——我为你雪中送炭,你却让我家破人亡。
为什么会有这种事儿?这里牵扯到一个极其隐秘的人性弱点,在心理学上叫做“受助者恶意”。在我们帮助一个人的时候,短期之内他会对我们产生感激,但随着时间拉长,除了感激之外,还有另外两种相反的情绪生成,那就是嫉妒和仇恨。你越是对我恩重如山,我就越是觉得你有罪,因为只有证实了恩人的罪过,才能让自己受到的恩惠得到合理的解释。
在人际关系里,很多人都会忽略平衡感的重要性。当受助者一直在接受恩惠,却又发现自己无力偿还的时候,他通常会产生两种心态:一种是将你的帮助当成是理所当然,另一种呢,就是在无助中看到自己的无能和渺小,他认为你的这些给予是施舍和藐视,于是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里,就产生了受助者恶意。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看到过的一个故事,大作家萧伯纳每天都会经过一个街角,然后都会给街角的一个乞丐五块钱,乞丐也会对他微笑致谢。有一天这位大作家再次路过这个乞丐,发现自己没有零钱了,于是他跟乞丐说:“哎,对不起,我早上把零钱都用来买咖啡了,今天没钱给你了。”没想到乞丐却生气的问他:“你竟然用我的五块钱去买咖啡?谁允许你这么做的?”
说实话,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这就是个笑话,现实中怎么会有这种人呢?然而成长的过程中,我才发现不懂感恩甚至恩将仇报的人还挺多,曾经掏心掏肺的铁哥们儿在背后捅着刀子、多年的好友借钱之后人间蒸发、真心付出十年的好闺蜜抢了我的男友、这还仅仅是朋友之间。对于那些地位悬殊、差距过大的拯救式恋情、扶贫式婚姻,这种受助者恶意只会更大,对方会像是一个怎么也填不满的无底洞,一点一点的把你拉入深渊。
而且这个案子里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细节:蔡女士的前夫失业多年,因为诈骗一直被通缉,而前夫的哥哥曾经因为欠债几十万而被银行追讨钱,公公曾经是一个警员,被一名女子指控强奸之后离职,这不妥妥的犯罪世家吗?普通人面对无力偿还的恩情,都有可能会内心失衡,催生仇恨,更别说还是毫无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的垃圾人了。在任何情况下,远离垃圾人一定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儿。千万不要圣母病发作,试图拯救任何人的人生,不仅你救不了他,还会把他养的越来越贪婪,最终将你彻底吞噬。
人性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对他人的馈赠一定要留有一点分寸,智者济人于一时,不济人于一世。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当施以援手,但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并且一定要让他有偿还和报答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让他明白你没有帮助他的义务。一旦对方产生依赖心理,请迅速的割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