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是亲情使然。娘家是出嫁女人生活了几十年的原生家庭,感情深厚程度是婆家不可比的,家里有年迈的父母和兄弟,不愿意回去,从情感上来说是讲不通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回娘家的。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大多兄弟姐妹比较多,嫁出去以后小家、婆家、娘家的情况各不相同,经济条件、生活水平不同,待人接物的方式各异,也有不想回娘家的情况。
重男轻女的父母在农村是有不少,这种原生家庭的女儿是不受重视的,“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因为父母重男轻女,也会影响娘家兄弟、嫂子和弟媳对嫁出去的姐妹的感情和态度。
老家一发小,家里兄弟姐妹四人,两男两女,发小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妹,父母心里在乎的只有儿子,女儿在他们眼里都是赔钱货,俩儿子读书不成器,连高中都没考上,发小成绩中等,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本想复读,家里不同意,她爹说:“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吗,考上了还得家里出钱,迟早要嫁人,不如早点嫁人。”
发小万般不愿,争取过,怨恨过,可也没办法,后来家里亲戚做媒,早早就嫁了。看到我们这些因读书改变命运的小伙伴,她心里是五味杂陈,对父母一直有梗。娘家回得很少,主要精力都花在自己小家的建设上了,靠自己的勤劳把小日子过得蛮不错。
她跟我们说:“我这么拼命挣钱,就是想让孩子能有机会读书成材,不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样。”听村里人说,近两年她母亲身体不好,倒是回家时间多些了。
在封建社会,家族是男丁体系的传承,女人只是繁衍传承的工具,她们没有(与男人相比)平等的社会和家庭地位。一旦嫁出,就是泼出去的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甚至没有自己的姓名,娘家也不再是她的家,她们可眷恋,但没精力没能力也没权利常回去抱养育之恩,这是非常残酷和不幸的。
人类发展到今天,创造了一大堆伦理道德理论,这是有别于其它低等动物的一个显著特征,血缘的亲情,家庭概念的开放性延伸,女性独立自主地位的确立,使成家的女人常回娘家照顾父母成为了可能,既有孝道伦理的规范,还有法律的保障。回娘家、探望照顾父母,洋溢出浓浓的不舍亲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杠杠的现实国情。
现在有人出嫁后越来越不愿意回娘家,情况太复杂,例如;孩提时家长重男轻女的歧视产生的逆反心理;孩提时家庭和周边环境的残缺不幸对心灵的伤害不堪回首;出嫁时被沦为亲生父母的摇钱树谋受的耻辱;贪婪父母对女儿无休止的过份索取等等,都可能是原因。还有女儿经济拘竭、回娘家可能愧对父母家人的心理因素作梗,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女儿不愿意回娘家,女儿和父母双方都有责任,举一例,我的一个侄女,就极不愿意回农村老家看父母,因为每次回去,父母就要显摆,张罗邀请家乡七大姑八大姨,经济不堪重负;我与他父母沟通过,但他们不依不饶,说女儿在大城市不缺钱(估计),为何要吝啬?白养了!……但从尊老爱幼角度,女儿要多反省,多与父母沟通!若是出于嫁人后见异思迁,自私忘本,与娘家作切割,这就毫无话说,典型的不孝,会遭天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