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开着小火车上课,本周顺利进入了第8单元的教学。本单元的文章不是鲁迅先生写的就是写鲁迅先生的。其实,我蛮害怕上这个单元的,毕竟有一句老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大学的院长是鲁迅先生的忠实粉丝,他说从读书到工作都在和鲁迅先生的作品打交道。他还说,鲁迅的作品不多,一天或一个下午就能读完,但是读懂不容易,可能读10年也未必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精魂。前几天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余华先生的采访视频,他坦言他是到了30多岁才读懂鲁迅的作品。我一想,我的大学老师一生都致力于研究鲁迅先生的作品,直到如今他也未敢断言完全读懂,大作家余华也是到了30多岁才渐渐读懂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我还害怕什么呢?
在开启第8单元的学习之旅前,我很坦诚的告诉班里的学生:“老师和你们一样是带着学习的心学习第8单元的。上一次教这个单元,我感到很吃力。一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些语言表述和我们现在的表述不一样;二是当时的领悟力不够。人的成长会出现许多个顿悟期,以前不理解的事情,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后就在某一时刻突然明白了。这一次备课,老师的体会比以前更深刻了,这是一种蛮奇妙的感觉。每一次学习都有新收获,常读常新。”有一个学生很认真地发问:“老师,那鲁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好问题,学了本单元,你或许能找到一点点答案!”我面带微笑着回应他。
从25课《少年闰土》中,我们认识了一个自认为自己孤陋寡闻、一个向往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的少年。26课《好的故事》中,我们相遇了一个即使身处黑暗,也始终坚信光明会到来,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革命家。27、28课两篇课文,从别人的笔下,我们又理解了这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先生。为了拉近学生与鲁迅先生的距离,也为了能让学生多角度理解鲁迅先生,我又补充了几个小故事:
鲁迅先生是文学家,但一点都不耽误他涉足美术界。他曾给自己的作品《朝花夕拾》设计插图、给《艺术论》设计封面,也曾自己设计过广告,北京大学的校徽也是他设计的。
鲁迅先生爱吃甜食。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在路上买了三颗糖,打算一颗给自己,一颗给夫人,一颗给孩子。走着走着,把自己的那一颗糖吃掉了,觉得不错,又吃了夫人那一颗,因为过分好吃,又把原本要留给孩子的那颗糖吃掉了。还有一次,他桌上有一包沙琪玛,他的孩子问他,爸爸,我能吃吗?他若有所思地回答,理论上是可以的,但是你吃了就没有了。
学生们听得入了迷,嘴角逐渐上扬,果然爱听八卦和故事是人类的天性。忽然,之前提问的那个男孩似懂非懂地感叹:“原来鲁迅先生还有这样的一面呀,我感觉他好像没有那么严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