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P.E.T.就是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的缩写,作者是托马斯.戈登博士,他1962年就推出了父母效能训练课程,时隔五十多年,现在捧起这本书还尤为亲切,虽然时代变迁,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育儿的话题好像从来没有变过,几乎任何时代都如出一辙地存在着相似的育儿问题,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为父母,曾经他们的父母苦恼的养育问题,轮到他们依然苦恼,大部分人毫无例外地沿用老一代的育儿观念,要么棍棒底下出孝子;要么把孩子捧在手心里,容忍孩子的一切行为,千错万错孩子都没错。
我曾经问过自己,这样养育孩子真的有效吗?
周杰伦从小弹琴都是被妈妈拿着藤条在旁边逼着学的、朗朗从小学琴也吃了不少他爸爸的棍子、董卿直到现在还记得他爸爸逼她学习的场景......
一直以为,在诸多的成功人士案例中,我们好像找到了很多虎爸虎妈的影子,找到了使用棍棒教育的依据,于是乎,在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面前,打骂倒显得冠冕堂皇、合情合理,以至于很少有人质疑这样的教育方式。
我们忘记了自己学过概率统计学,我们忘记了中国人口的基数,我们忘记了自己曾经受过这种棍棒之后产生的心理阴影,我们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一面,我们往往用片面、局部来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我们也往往人云亦云地喜欢跟风——别人都怎么教育的,我们就怎么教育等等。
现在我有幸读到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训练的书,让我更加坚信父母是一个需要培训的角色,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父母,但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合格的父母。
有时候当父母的无形之中就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原因只是父母习惯了这样做。戈登博士提醒我们,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自尊和想法,他们打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在学习,父母用什么方式处理问题,他们就学着用什么方式处理问题。
孩子做的同一件事情,遇到不同的父母,处理的结果可能往往不一样。比如,喜欢家里整整齐齐的妈妈对满地都扔的是玩具的孩子会无法接受,甚至恼火;而有些妈妈则对孩子毫无章法地玩一点也不介意,只关注孩子是否安全就行;有些家庭在饭桌前会约法三章,而有些家庭则没有任何规矩等等。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被告知某些行为是爸爸妈妈无法接受的,他们就会学着远离这些行为,比如,如果一个很小的孩子要去摸墙上的插座孔,父母需要明确表明态度、告知孩子这个行为是坚决不允许的,孩子就会从爸爸妈妈的态度里知道这个东西危险,是坚决不能碰的。所以,如果孩子有什么行为是父母无法接受的,当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告知孩子一些行为界限。
这里针对的是行为,我们千万不要把某项行为跟人格道德挂钩,比如,如果你无法忍受孩子在床上蹦蹦跳跳,你就可以直接跟孩子说:“我不喜欢别人在我的床上蹦蹦跳跳,这会让我觉得床上很脏,我晚上睡觉会特别难受,甚至身上会起疙瘩“,而不要跟孩子大声呵斥:“我不许你老在我床上蹦,蹦一次打一次“。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怎么样理解,他可能会理解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他们觉得我老在他们的床上蹦,他们觉得我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做无形之中就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她虽然沉默不语,但是不代表她心理没有受到创伤。
我们生活了那么多年,我们有太多的生活经验急于灌输给孩子,总认为自己的经验一定能让孩子少走很多弯路,但是我们忽略了一点,我们的经验并没有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孩子,而是经过一次又一次地精挑细选之后传授给孩子的,这里面多少带有一些我们的意愿在里面,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她们无法理解一些断断续续的观点,因为她们自己没有经历过。
如果她们不去接受父母强行灌输的知识,他们就会换来父母的责骂,最终他们只能听之于父母,至于为什么这么做,他们很少去质疑去思考。试问,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思考,不能独立解决问题,那她还算一个人吗?她跟机器有什么区别呢?我自己就被绕到了这个圈里,甚至无法自拔,一次又一次地为孩子思前想后,以为孩子会无形中学会跟我一样的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然而,结果并没有,倒养成了她很强的依赖性。
有好一段时间,我给孩子设置某些作业的时间,孩子按部就班地去做了,做完有时候会呆呆地坐在那里等着闹钟铃声,有时候却是机械性地跟我通报一声“做完了“,仿佛等着我下下一个指令.....仔细想想,真的很后怕,我培养的孩子,她很乖很听话,完完全全按着我说的去做,可是,这真的是我内心想要的吗?不,我的初衷是想培养一个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孩子,她有自己的大脑,她的大脑时刻都能运转,都能得出与众不同的想法。
这本书中提到,养育孩子不能使用严厉惩罚的方式,也不能使用无限容忍溺爱的方式,当父母和孩子的问题出现冲突时,我们习惯于用“不是父母赢就是孩子赢“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短时间内能立竿见影,但是会留下越来越多的问题,父母很难从中得到解脱。其实博士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没有输赢的方法,它是建立在双方都可接受,双方都感受到被尊重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首先需要父母进行积极倾听,挖掘孩子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然后根据问题双方一起讨论,寻求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并从中找出所有人都接受的解决方案。
这种没有输赢的方法强调所有人都可接受,它促使父母和孩子们去思考解决,父母并没有强行执行自认为好的解决方案,父母们要认清一点:
这种方案可以列出来,但不一定是最终被大家都接受的方案。
我认同这种育儿方法,但是运用起来,还没有特别得心应手,昨天上学而思的课时,我差点就跟往常一样:想冒特别大的火,想毫不理由地跟孩子说“再也不让她上学而思的课了“,想跟她数落她有多么多么地差劲....
说实话,我真的很生气,并且表现出来了,我声音有些大,但是我压制更深层次的怒火,压制着不说一些跟本次问题无关的事情,我首先跟她强调我很生气,然后为什么生气,哪些行为我是无法接受的。然后给她提出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希望她能想办法解决。她可能有点被吓到了,但是最终还是想了几点方法,虽然不知道她怎么保证,但是起码我知道她在思考,她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后来我跟她在楼下一边散步一边回顾课堂内容,发现她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气氛也能慢慢缓和了许多,她能愉快地跟我说出学到的东西.....
这个问题可能还需要我们双方再好好讨论一次,以帮助她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并帮助我从中解脱出来。
买回来的这本书虽然是盗版,但是真的很值得仔细研读,时不时提醒自己需要成长、很多观念需要转变,也许孩子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我自己,我自己如果成长改变了,问题也许就没了。
警醒自己:
- 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的存在着,我们无权剥脱她们的自由!
- 亲子关系不应该是首要关系,婚姻关系才应该是首要关系。
- 世界上能成为总统或主席的人就那么几个,没必要逼着孩子非得那么优秀。
- 世界那么多学科,那么多行业领域,我们的孩子没必要跟人家的孩子一样,尊重孩子自身的选择很重要。
纪伯伦在《先知》中说道: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求的儿女。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建造房舍荫庇他们的身体,但不是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栖息于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缘造访。
你们可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