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芳坚持分享第341天2020/1/17周五
读吕老师《精品群里话“精品”》
今天早上爬楼听双鹤老师母子带来的关于网瘾的系列微课—戒除网瘾的误区,母子俩一如以往的精彩,在俏皮活泼,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分享了戒除网瘾的四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是意志力出现了问题。认为只要有了决心就可以戒掉,如果还没有戒掉,就一定是因为他的自控力不够,意志力不够,然后就会去否定他。孩子自己也会自责,自尊心大大的受到挫伤,会认为自己的意志力是有问题的,所以才导致了没有戒掉。其实不然,成瘾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无法控制。成瘾之后会有一个耐受性和戒断反应。对一件事情已经成瘾,一下子要去停止它的时候,会有特别严重的身心痛苦:会烦躁不安、急躁、空虚,甚至恶心、焦虑失眠、无所适从。当这些反映突然来临的时候,本能上是无法抗拒的。当没有办法抗拒这些这么大的戒断反应的时候,最直接的结果会去重复之前的成瘾行为,会导致刚刚开始想要去戒瘾就会失败,所以,戒除网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要心急,一下子就做到。
第二个误区是对戒除网瘾的定义,认为要彻底永远的远离成瘾的物质或者行为。哪怕有一点的做不到,有一些细小的细节,就会担心重新回到那种成瘾的那个过程中去。其实当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完全彻底远离),无形中就会造成非常大的压力。因为彻底的绝对的远离,就意味着这件事儿从今以后是不可以再碰的,不可以重复的,不可以复发的。无法接受,重新的在生活中出现。可是这样的话,就会让复发非常的害怕,就会觉得,一旦在生活中重复了这样的行为,或者重新接触到这样的物质的话,会觉得以前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白费了,不管曾经取得多大的成绩,再复发一切都不值一提。在这种情况下,也很容易去放弃,会觉得自责不安,会自我怀疑,会认为自己不行,会痛恨自己,内心会更加的痛苦,觉得好像是失去了希望一样。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彻底的放任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
小田老师在此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理念,“how often”多长时间玩一次,慢慢减少玩游戏的次数,延迟满足,玩游戏有个度,有个界限,玩游戏也是在丰富生活,换了一种方式来陪伴你。毕竟判断“瘾”还是“非瘾”的标准是否给我们的身心带来了伤害。降低频率也是一种进步,慢慢的把网瘾的影响和伤害降低了那么一点点,然后可能会又降低了一点点。随后呢,就会越来越有控制,聚焦一小步的成长,慢慢来,一小步终将变成一大步。把减少伤害当成目标,把戒瘾当成阶段性的,就会增加信心。
第三个误区,我们会习惯性的认为,上瘾是一个道德的问题,说明这个人堕落了,提起成瘾的人,会有一个不好的印象,会认为他们就是不想学好,就是不求上进,就是不思进取,就想完全放纵自己,会对他们指责贬低,从内心深处有一些否定他们。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真正上瘾的人,他们是很自责和烦躁,会有很强的羞耻感,对自己也会有厌恶拒绝排斥,内心中也在不停的责怪自己,会担心周围的人这样那样的看法,让自己变得孤立起来,变得不敢去求助,他们也是非常痛苦的,很难的。我们要做的是和人一起打败“瘾”,而不是和“瘾”一起打败人。
况且,现在的医学表明,“瘾”是一种精神障碍,根本不是道德问题。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成瘾了,不是这个人本身的问题,只是一个行为的问题。一个保护的态度。要和人一起并肩作战,一起去把这个瘾戒除掉。
第四个误区。周围人的瘾需要借助家人的力量来监督和控制才能解决。尤其是父母就经常会有这种想法。其实“瘾”,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办法控制。上“瘾”的人,他真正需要的是,重新建立对自己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修复他的自控力,恢复他的自主感。当家长过度的帮助他们制定计划,并且监督他们执行的过程,其实就剥夺了他们自己的责任。这件事就成了家长的事,和他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甚至会造成孩子和家长的对抗,特别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时纯粹是为了对抗和对抗。如果变成了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就变成两种力量的角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戒瘾”对孩子来说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他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思索,到底什么对她是最重要的,而只是在眼下,做了一个下意识的反抗,而且这种控制还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不信任感。而且家长帮孩子不停的去制定计划,甚至去控制和监督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家长对他们能力的不信任。
听完双鹤老师母子俩的精彩分享,我想到上高三的儿子,上周他返校前收拾东西时,说这周本来就没准备玩游戏,结果还是没有管住自己,我说没事,这说明你需要,玩有玩的好处。儿子随即也坦然地说,就是玩就玩了,没什么。想想孩子在学校一呆就是六天,适当地玩玩游戏放松一下,多正常的事啊!可能家长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孩子,可能会让他们放下自责羞愧,不纠结。
感恩老师们的精彩分享,感谢相遇与优秀的人为伍,看到更多不同,不一样的视角,收获更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