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说我和这本书的渊源,临近毕业,四月份因为母亲的身体原因,手术之后,我回家照顾了妈妈一段时间。只要是在家中,我就觉得轻松自在,远离电脑网络、手机,就像归隐山林一般。享受一开门就看见一片片的绿色,夜晚楼顶的星空,还有在那安静夜晚中昆虫交响曲,隔壁家的狗吠声了,早上鸟儿叽叽喳喳,时常我也是跟它们一样起早。在我自己的房间的某个角落里,这本书就在我的书桌抽屉里,它就在那里安静的躺着,我拿起来,又放下去,厚厚的一本,心里的借口就是“没时间”~~~
在家里呆了十来天左右,也算是顺利交接我爸给我安排的“任务”,早上在房间收拾东西时,想起了《平凡的世界》封面的几行文字,“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路遥的那句“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劳动的意义?还是讲人生的意义?究竟是如何激励千万青年的?对于即将步入社会工作的我,有什么启发吗?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我把它塞进了书包,带去了学校。
校园时光所剩不多,每一天都很宝贵,青春的可贵,就在于这样的每一天都不可能重来。论文盲审结果,修改,答辩,旅游,游戏,毕业论文提交,饭局,毕业照,这一切都很紧凑,每天都过得忙碌,事情交错,绷紧神经。就这样,那本书在我毕业之前,踏出校园之前也没有翻开过。
七月是一个幸运的日子,接下来的每一天都得为自己祝福,用心祈祷,它是我人生轨迹的一个新的开始。一个人独立地生活,一个陌生的环境,不免有些放不开手脚,有时也会想起学校的林林总总,尤其是在看过朋友圈,在群里拉上一番话后,放下手机,似乎大家都过得不错。看着自己租住的小房间,一切按照自己的布置,心里瞬间也是小小满足。晚上睡觉闭上眼,总觉得自己好像缺少什么,还是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过度,不过还是怀着对明天的期待早早的睡着。月初的几天,不断思考一个问题,我该如何使用自己的时间?现在的处境,已经完全和学校不一样:白天都是上班时间,下班回来,反而会觉得孤独、焦虑、空虚、普通的感觉,就是刷几遍手机之后,也赶不走它们。加上吃饭都在外面,不像实习的时候自己做饭,生活还会增添不少乐趣。我知道曾经那股子做饭的激情仍然在我心中并没有熄灭,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会重新点燃它! 在这几天中,思考上得出的结果——我害怕有两件事的发生:没有自己独处的时间;生病后身体不适,不能支撑我心里那些冒险的想法,感觉灵魂都受限于这副肉体中。这一个月以来,这两件事我都经历过,心理上的感受似乎成为了某种不安定因子,夹杂在孤独、焦虑、空虚、普通的感觉中,迫使我臣服于它们。不会的,那个曾经在篮球场上无所不能的少年,打起球来可以把整个世界抛在身后,他的心一定是孤傲的,不可能轻易被击败。是的,我想到了,想到了空闲时间我去读上几本书,用书来打发时间,沉下心来,独立思考,是啊,我一直认为的思维存在的局限性或许会打开。我满心欢喜的整理一番,毕业之际带来的几本书,从我自己的设问出发,工作的意义在哪里,如何认识它? 看着《平凡的世界》封面上写这.....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思索一番,并不能理解,接下来的日子里,下班回家,睡觉前,休息日,我就在把它捧在手里,贪婪的看起来。
读完,有如下收获:
第一节:工作的意义在哪里?
每个人或早或晚都要步入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总得谋份职业,养活自己把。当然也有那些整天不用工作的人,或是家底殷实,或是啃老一族,就算不用工作,每天肯定也没闲着,总是get了自己的兴趣点,玩也是一种境界。但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孙少平初到大牙湾煤矿时,和他新来一群人中有些是干部子弟,他们不愿在那样充满危险的苦地方呆下去,有的逃跑了,没逃跑的却不愿意下井,一个月下来生活费都成问题。当他们放下干部子弟的优越身份,甚至带着一种恓惶的自卑把自己之前的家当卖给少平。书中提到“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孙少平也给他们和我上了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再说的直白一点,工作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就是可以获得劳动价值的回报——金钱;在《当生活遇见经济学》一书中写到金钱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谷皮,却不是里面的谷粒。
它能带来食物,却不能带来胃口;
能带来药,却带不来健康;
能带来相识,却带不来友谊;
能带来仆人,却带不来他们的忠心;
能带来享受,却带不来幸福的宁静。
同时书中也还提到,幸福的四个源泉:工作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份有意义的、诚实的工作,它能带给你快乐。它所提供的机会,创造出的财富,让你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保证你的真实安全感和自由度。
在孙少平毕业的不久时间里,他去了田福军家里做客,此时,田晓霞已经去了黄原,那是在四人帮粉碎之后,那个不能让人忍受的年代已经结束了,虽然不是知道国家接下来会如何发展,但是就冲那一点,所有的人民都应该高兴、大声欢呼。孙少平通过与田晓霞相处,思想的碰撞,让他对田福军肃然起敬,将他视为心中的人生导师,谈到“毕业之后,一直待在家里,苦恼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啥?” 田福军作为过来人,同样也是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先是安慰了少平,“苦恼啥,你的人生路还很长,以后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不管你遇到啥困难,你都要坚持你自己相信的东西,要学会把困难和矛盾掰开,辩证地看待问题,永远不能停下自己的人生脚步,人这一生不是看你贫穷和富有,而是看你都做了些啥,你能干成啥事情,所以啊,我建议你多给晓霞写写信,你们年轻人应该互相沟通、交流,多交流,千万不要辜负了这个即将到来的大变革时代。”各位可以脑补一下,用陕北方言说出这段话时候,所带有的那种独特的厚重和直白。田福军是主张自由恋爱的,在这里还顺带点了孙少平,哈哈~。这段话,孙少平肯定是听进去了,那他自己相信的东西是什么呢?
(1) 我觉得书中润生和少平一起走过了学生时代,当润生要去当兵,也没和他好好道别,后来从润生他爸那里知道,润生去当兵后把他的自行车和双水村小学教书老师的名额让给了少平,他两之间的友情很让人感动。这个能在双水村教书的机会,省了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间看书看报,夜晚,他拿起笔写信给田晓霞:他觉得他自己应该坐在火车上的人,不管他下一站开去何方,总有一天我会扒上火车。他开到哪里,我就去哪里,他想起了与田晓霞毕业之前所谈论到的,有着好多名胜古迹的西安,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工厂,首都北京,有一个大到无边的天安门广场,........他所坚持相信的东西是“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也可以过得不平凡。”,田晓霞的那句“你跟别人不一样,你不平凡,只有永不遏止的奋斗,才能使得青春之花,即便是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一遍一遍的回忆,呼唤着他的内心,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后,他的自立意识有着巨大觉醒,渴望独立地寻找自己的生活,希望象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确实,此刻当回农民的孙少安,读了那么些书,知道外面的世界,思考的太多,对于循规蹈矩的过一个庄稼人的一生与他自己内心的矛盾,给他带来无穷的苦恼。不久后,他那要去外面闯荡世界的想法,开始从他的心里炽热的燃烧着,沸腾着、激荡着,就这,少平就鼓起勇气给父亲挑明,要去黄原闯荡,是的,他身上的那股子少年意气还在。
有空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