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朋友圈的高分评价
文档由搜狗录音助手录制并转写,简单整理后发出,纯属一时兴起吐槽发出。搜狗录音提供了11个小时的免费的转写时长,相比于科大讯飞,搜狗在互联网产品的运营上面的确是更能够讨我们这些C端客户的芳心。他至少让我完整地试一下,如果我觉得效果真的非常好,我才会花这个钱,而讯飞那个就太急功近利了,一两分钟的体验真白瞎了我们去下载APP,希望他们能够换一批运营,关于有道云笔记、讯飞系列的对比吐槽我已经写过一次了,只是没整理发出,在这都是扯远了。
上次在朋友圈看到有个朋友发了这两年使用得到课程的感受,说今年如果让他推荐四门课程的话,其中有一个就是梁宁产品思维30讲。我刚好也是一个研发人员即将转岗到产品经理,对这个评价如此高的课程产生自然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必须是要听听看了。
我对这种产品类的课程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跟很多这种心理课程、成功学一样,属于那种乍一听都是对的,但是你仔细去回味,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讲,我确实是带着这样一个偏见去听的。听前面的几章节我也确实是这么觉得的,在很多内容上面都比较空洞,帮助并不是很大,提到的什么痒点和痛点、爽点的定义,只不过是同样一个问题、现象的总结描述,换了一个自己的说法,加了个壳而已,我并不觉得这个事有什么稀奇的,加上措辞跟语言也没有觉得很老道精炼,如果声音是本人的话,我甚至有点怀疑它本身就是一个涉世未深的编辑小女孩。好吧我真的没有要Diss老师的意思,纯粹是个人的感受,我还是很相信得道课程的品质的,毕竟我不是来挑刺的。我对做产品这一块儿没有什么系统性的学习,学点方法论很有必要,直到课程内容来到了微信支付宝,以及微信与米聊、陌陌等IM软件上。
梁老师重点讲了微信、支付宝的红包发展历程,尤其是两家在春晚活动的筹划与实施,有一些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比如说微信这种纯粹摇一摇、拼手速得到红包的这样一个简单操作,对于下沉市场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而支付宝也花了非常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设计的“集五福”活动,虽然文化底蕴丰富,活动影响力足够大,但真正能够集齐五福并且分到钱的人是比较少的,相当于花了好几个亿去做活动,可真正能够领到钱能够爽的人只占你这个群体的1‰,剩下的绝大部分参与了可不见得爽,我甚至想到了拼多多9.9的大牌抢购。可随后的内容,我就慢慢从怀疑,到满头问候,最后忍不住出来录了个音频了。
微信、米聊、陌陌
梁老师讲到了微信与米聊、默默这三款即时通讯软件的产品设计与对比,以及发展历史与缘由,可在我看来很多东西存在明显硬伤经不起推敲,严重夸张了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对产品成长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讲产品的课程,她分析为什么今天的微信是微信,为什么米聊边缘化了,为什么陌陌变成了一个这样的陌生人社交的产品,都在围绕产品人和产品细微特性开展,这个分析的方法就有问题。就好像说你在飞机做了几分钟俯卧撑发现向前了几公里,这显然不意味着你的上下运动有如此高的能量,产品的设计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在做俯卧撑而已。虽然我也将转产品岗位,但咱也太看得起产品人了。
比如说在讲微信跟米聊的发展的时候,她说前期微信背靠腾讯拥有很多的服务器资源,所以它的服务质量很稳定。而米聊的团队没钱没经验,用户量稍微上来就掉线、卡顿,初期的服务质量奠定了米聊的颓势。我觉得这个就有点扯了,因为在微信跟米聊初期发展的那些年,移动即时通讯的领域已经是白热化了,就不说其他互联网公司,也不说QQ跟微信自家兄弟之间了,三大运营商都和腾讯从PC打到了移动端,每一家都推了自己的即时通讯软件,尤其是移动的飞信转到移动互联网变身飞聊,联通依托3G的领先迅速推出沃聊,电信合作意愿最强,不仅自己出了好几款,还跟网易一起推出易信。很显然,企鹅帝国通过QQ占领了PC互联网,所有人都认识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即时通讯软件的价值,这是个比QQ更有想象空间的蓝海,谁赢也不能让腾讯再赢了。在这种时候米聊先发制人冲出来,怎么可能会在这些上面拉胯?技术上,那个规模的即时通讯早就很成熟了,只是客户端放到手机而已。资源上雷军当时已经是什么身份?手握小米、金山、YY甚至UC的资源。加上战略上的重视,怎么会拿这个出来强行绑定呢?
然后讲到了产品设计,梁老师举了个例子,消息已读功能。米聊是率先推出的,钉钉也跟进了,但微信至今没有上。老师分析到微信的张小龙包括老板马化腾都属于压力比较大的一群人,消息已读会让收消息的人增压力,所以微信不做。而雷军呢一直是当老板的,他(包括阿里)希望的是提升即时通讯软件本身的沟通效率,压力无所谓,所以米聊、钉钉是做了这个功能的。还举例说表情包功能是微信/陌陌先上的,米聊很长时间都没有跟进,还是回到了两波老板的性格:张小龙和陌陌的唐岩出身在湖南的小城市,一路摸爬滚打上来所以性格比较内向,不擅表达,更需要表情包这样的功能辅助。而雷军这种优等生大老板表达和沟通能力已经很强了(有一说一英语不太行),他不需要,所以米聊不需要。这些东西乍一听是有道理吧,但仔细一想,难道每一个产品、每一个功能都是马化腾跟雷军亲自操刀拍板的吗?设计和决策一个功能与推向市场的时间一定是线性的吗?
梁老师觉得陌陌这个产品之所以能够做成今天的陌陌,是因为老板的性格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吗?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市场上只需要一个微信,你想要做即时通讯,想做社交,那么熟人社交已经没有机会了,你就只能做匿名社交。你的团队和产品想生存,你想要找出一片新的市场,找出跟其他产品的差异,你就不能够去走人家一样的线路。哪怕产品经理是双胞胎,生活环境、成长环境甚至性格一模一样,也不能说两个人背靠背做成了同一款产品。是屁股决定脑袋再决定你的嘴,而不是说你一开始的性格怎么样,你就只能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微信成为了微信?移动互联网东风
既然讲到了微信这款传奇产品,我就大胆地聊下自己的理解,为什么米聊就中道崩俗了,为什么陌陌最终收购探探,变成了匿名社交的龙头,而微信成了国民应用,俨然成了国家基础设施?
微信没出生之前,即时通讯软件已经非常成熟了,哪怕看移动端,手机YY、阿里旺旺功能都很全,更别说手机QQ这种巨无霸,并不是说在移动端就缺少那么一个聊天的软件。有人说微信的出现可以代替短信,可知早有轻巧的第三方短信客户端实现了短信、网络消息和语音图片的无缝整合,更别说iOS的iMessage,小米的互联网短信了。即便是今天这样,手机厂商和运营商还有意利用5G优势联合起来做一个全新的通讯体系。微信到底有什么?
其实什么都没有,真的,初期的微信啥也不是,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发布,没有引爆市场,什么都没有。即便今天去翻看当年关于微信这款产品的评测、APP评价,大家都在质疑这个东西存在的意义。再来看看当时的竞品,就拿手机QQ一个,手机QQ的功能全到令人发指,也是每台智能手机必装的APP,加上存量的用户关系、QQ空间社交,以及跨平台和设备的能力,微信看起来就像是个学生作品。
很多人都纳闷微信到底比QQ好在哪,直到今天可能都忘掉这个问题了,因为到现在也说不上来。但说不上来恰恰就是问题的答案:不是产品本身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问题。
PC互联网时代,上网终端主要是电脑,QQ就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对的,不仅是腾讯的核心,是整个PC互联网时代的核心。通过QQ和QQ的关系链,腾讯攻城略地,鲜有败仗。这个软件多年的发展也已经非常完善了,至少从功能上来说无可挑剔。
随着3G技术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了,QQ自然也是要重点布局移动端的,但它是有很重的转型的包袱的,很多功能PC上很简单,你把它想平移到移动端就是需要很大的成本。不同的操作平台和使用场景功能其实是割裂的,相当于移动端是一个产品,PC端是另外一个产品,走到后面已经走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境地,再怎么改无非就是改的更割裂了。就举一个例子:移动QQ想要的是“随时随地”,希望淡化“在线/离线”的概念,可是PC场景必须有这个状态。很清晰地记得QQ曾经在一个版本中激进得真的取消了在线状态,可想而知顿时差评如潮,马上给改了回来,足见团队的无奈。
微信推出来就非常的纯粹,生而为了移动的这个场景,一开始网页/PC都没有,是一个纯粹为移动互联网诞生产品,它不需要考虑PC端的种种复杂的功能,也不需要考虑工作的场景,也很好地绕过了“在吗”这个世纪难题。
就因为这个就能干掉QQ吗?你需求简单,但复杂的功能你不用不就行了,完全不是替代QQ的理由啊?这就必须说道移动互联网崛起这件事情本身了。PC互联网时代,上网的“成本”和“门槛”是很高的。你得有电脑、宽带,得懂得使用计算机,还需要有比较集中的时间坐在电脑前吧?其实我们国家的发展向来是不平衡的,符合上面要求的网民其实非常有限,多少年上网还得去网吧呢,还谈上面全民上网。即便到了2020年,以家庭为单位算家里有宽带和PC的,恐怕也不见得占据多大个比例。这直接决定了PC互联网的发展边界:你再怎么扑腾,能上网的就这群人了。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这种现状,手机这种上网设备足够便宜了,五百八百的也足够上网,然后3G、4G时代带宽提升,资费降低,上网的成本变低了,几乎人人可达。另一方面不得不提到iPhone这款划时代的产品,它的出现奠定了触屏掌上设备的形态,操作更简单,学习门槛已经低到我外婆七十多岁都能熟练使用iPad和微信。因为这些来自下沉部分的上网的群体井喷了,基于移动端的需求才真正凸显出来,这就是微信能够成长的土壤,是它突破1亿到12亿的基石。微信的传奇故事建立在这一历史航班上,你要说微信很厉害,那手机淘宝、手机京东、手机优酷从PC分来的用户是不是同样非常可观,是因为他们的产品经理做了什么?这是一个历史的趋势,只是因为他们都上了飞机。
从零开始的微信放到移动互联网赛道上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没有存量功能的束缚意味着面向下沉用户从零开始,所以微信的设计哲学就是“至简”,尽可能降低使用门槛。只要一个手机号就可以和其他人免费发语音消息,全部围绕着手机通讯录展开,这种简单成了致胜QQ的核心竞争力。
微信成为了微信?腾讯押宝
同样的台风,同样做IM,为什么是腾讯的微信起飞了?
实际上小米在米聊达到千万规模,与微信齐头并进时,论坛上就传出来雷军已经把这个产品放弃了。同样被放弃的还有个语音社交产品米吧,语音版的百度贴吧。因为从腾讯扶持微信的力度和决心上看,雷军就知道这个仗是打不赢的。这种时候和腾讯去做“无限战争”成功的几率太低了,对一个投资人、老板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很多产品之间的竞争都是那种“无限战争”,大家互相烧钱抢占市场,都不计成本希望把对方给击垮,才不会看到什么趋势以后就主动去放弃的,打到最后拼的都是融资能力、抗寒冬能力,完全不在产品和服务本身了。百“团”大战、外卖大战、打车大战、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无不如此。运气好留下三两个魏蜀吴,又或者老大把老二收购、合并了,运气不好元气大伤被他人渔翁得利。
微信能这么迅猛成长,与腾讯高层的战略决策不无关系。虽然我们都说微信跟QQ他们是同一个公司,好像互相导流很正常,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拿平安举例,平安旗下有各类保险,有理财、基金、证券,有银行,也有三方支付,你说你想把银行资源倾斜给证券,从外部看来无非就是左手放在右手,但是你要从内部去推动,两边都有非常成熟的一整套的体系,涉及到的都是几千几万人的,都是巨大的利益巨大的市场,那谁有这个能力、有魄力去推动?腾讯其实也是一样的,腾讯其实是一个大生态,而不是某个产品的腾讯,A产品想要吸B产品的血成长,这根本是很难想象的事情,腾讯内部产品边界本就逐渐模糊,甚至常有赛马制的产品竞争,当时能够做出一个这样的决定,全公司扶持微信,甚至不惜把Q给杀了。这根本不是产品经理和具备什么产品思维的事情了。
腾讯在支付业务深耕多年,可自从微信支付出来后,理财通三个字逐渐被忘记。与春晚合作烧钱,全民摇红包,所有的腾讯系产品接入“微信账号登录”并不断提高优先级,到今天QQ登录被挤到了其他了,全集团都在给这个小绿脸开绿灯。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盈利,一般的产品发展个两三年比较稳定以后就要抓紧赚钱了,微信这种千万用户活跃度还这么高的产品,随便挂个广告,随便卖两天的开屏广告,那都是唾手可得的钱!中国商业历史上能做到比微信更克制的,真的找不到第二个了。正如开启页面上的一样,微信的目标从来都是地球之外,而不是眼前碎银几两。
很多人觉得一个体验不好都是因为产品经理和团队,可知产品的根本目的还是赚钱。很多时候用户体验和赚钱是对立的,产品经理除了舔好用户,也得给企划、运营以及老板们交代。把一个产品做好并不见得多难,看看用户最喜欢什么,最吐槽什么就行了。可产品设计的精髓就在于在用户的可接受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压榨用户的价值,去赚他们的钱。就随便拿优酷视频举例,花钱把资源买足够,去掉广告,不用会员,画质随便选,PC端电视端无缝衔接……随便讲几点如果能做到,岂不是比隔壁腾讯视频、爱奇艺强?
微信这么大的体量,能维持现在一个大家不讨厌的模样,一步步加入朋友圈、公众号、游戏、支付、泛金融,固然少不了掌舵人,可真正推动它成长的,还是那股历史洪流吧。
产品人只是小角色
不可否认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能力的功劳,但是一个产品成败与否取决于太多东西了,而不是看人知物,把人的性格和产品性格混为一谈,不能一讲产品设计的课就把产品经理神话了。
建议梁老师开一个“跳出产品思维谈产品”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