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泰纳博士发表著名的农业八讲是在1923年,距今已经近一百年时间了,活力农耕(BD)作为施泰纳博士农业八讲之后所开辟的人智学农业探索,从诞生以来,就不乏实践者,然而在今天看来,据说只有澳洲活力农耕取得了积极成效(所谓积极的成效,就是指这一农法在广阔的耕种范围内得以认可与推广),据说离开欧洲多年,独立在澳洲实践活力农耕的亚历山大先生,在初次返回欧洲交流时,惊奇地发现,欧洲的同行们所使用的启动剂毫无活力……,实践效果可想而知。
在这里就有了以下两个有趣的问题:
第一,是什么力量使得欧洲和美国的活力农耕实践者,在这样的情况仍然在从事“活力农耕”?
第二,为何亚历山大会在荒芜贫瘠的澳洲实践成功?
我相信,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深入探索,都会得到极有价值答案。不过,显然我们不掌握更多的详细资料,在这个基础的进一步地探索,反而没有意义,就留给未来的研究者吧!
没有一手的可信资料,不去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并不妨碍我们得出以下的印象和结论。
1,地域和外在条件并非是活力农耕实践成功的根本因素。
澳洲距离欧洲本土,人智学和活力农耕的策源地,可谓万里之遥,土地与气候条件也更为糟糕,然而在这里却有了千万亩土地以活力农耕方式耕种,可谓奇迹。
2,相比于宏愿大志,日复一日的笃行更为关键!
目前看来,亚历山大没有立下“以活力农耕拯救地球”之类的宏愿,在流落澳洲之后,为现实所迫,开始在一片极为荒芜贫瘠的土地(马场)上,开始为谋生而耕种,活力农耕是他想到的一个方法。
3,最有效的学习来自实践
亚历山大并非是施泰纳博士的弟子,据说他的姐姐是,据介绍,当年他只是一个少年,有机会旁听了一些演讲,有了初步的印象,剩余的学习都是在后续的实践中完成的。
今天已经九十高龄的亚历山大先生依然在从事农耕实践。
如果上述三点也可以作为对新教育的启示,那就会落实为:
1,新教育的突破,未必只会在资源最为集中的中心城市出现,我们大可以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区域
2,教育也要能够立足于生活,使生活丰富充实而有光彩,不一定做改变世界的壮举,要从改善自己的生命状态开始,乐在其中,路会走得更长远!
3,面对生命,所有的学习都会捉襟见肘,甚至成为一种误导和限制而不自知。要能够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向天地学习,向孩子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