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男女朋友分手的最大原因是,男:多喝热水。
不得不承认,多喝热水确实对疼痛和病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一来水能加快新陈代谢,可以让病菌随着消化道一起排出体外。二来人在生病时,体液会减少,容易感到口渴,所以需要补充水分,而热水对于体寒的人又能起到一定的“加温”作用,还能舒缓肌肉、血管痉挛。
当我们感冒、胃疼、肚子痛的时候,喝一点热水确实会舒服很多。
但为什么全世界唯有中国人对热水极其热爱?
不光是热水,在饮食方面中国人也对“热”有着迷之热爱,热腾腾的面条,包子饺子,以及滚烫的火锅和烧烤。我们也常被嘱咐,东西要“趁热吃”。就连去趟医院,医生都会告诉你,“忌辛辣,忌生冷,多喝热水……”
而出过国的同学应该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每当你问外国服务员要一杯温水时,它们总是一脸无辜的看着你……
因为国外普遍没有喝热水的习惯,除了给宝宝喝温水,一般都是饮用凉水,无论寒暑。
那为什么中外会有如此差异?
与我们类似的,外国人也对我们为什么常年喝热水非常好奇,在谷歌搜索“为什么中国人喝......”出来的第一个推荐就是“中国人为什么喝热水?”
外国网友的回答是这样的:
那么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喝热水的?目前还找不到一个明确的年限。
考古学家根据残片上发现的残留水垢和陶器底部的烟熏的痕迹,认为追溯至2万年前制造的陶器,最初用途就是烹制食物和烧水。
华夏先民架在火上烧水的器皿
而西亚、北非和欧洲等地区的陶器几乎都是用来盛装物品,没有发现一件类似古代华夏的煮水炊器。
《论语》中就有:“见不善如探汤”;《孟子》则记录着:“冬日则饮汤”。
清代诗人袁枚的孙子袁祖志1883年赴西欧各国游历了 10个多月,也注意到东方人爱喝热水、西方人爱喝凉水这一区别的存在。他在文章中写道:
“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中土酒必温而饮之,泰西则皆冷以尝之。”
可以看出饮凉水会拉肚子已经成了我国人民的普遍观念,所以为了少生病,慢慢也就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1937年左右,“多喝热水”的做法才落实到基层群众身上。
在以往的农业社会中,燃料非常宝贵。为了喝一口热水而支起炉灶,实在是十分奢侈。
1862年,上海爆发了霍乱疫情,“死者日以三千计”。随后,有人提出,疫情没有发展到中国南方,是因为南方人热水喝得比北方勤。
“喝热水防病害”的传闻不胫而走,“喝热水”成了一门事关性命的必修课。虽然后来证明,霍乱北上的真正原因,是往返于京沪的商船。
进入民国后,西方细菌学说传入,科学知识界认为将水煮沸能够有效杀菌,因此开始呼吁民众喝热水,政府也大力支持倡导。
1936年,在新生活运动的带动下,“熟水店”成了“热门产业”,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上海的“熟水店”的数量从民国初年的159家飙升至2000多家。
1949年之后,官方再次加强了“喝热水”的宣传和推广。不管是“要反复教育群众喝开水和消毒过的水,不喝生水”的号召;还是类似于《农村卫生院课本》都意在带动群众养成喝开水的好习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男女青年结婚要置办的东西里,崭新的暖水瓶是少不了的。
时间眨眼到了1997年,全国暖水瓶的产量还有2.66亿,可一年后便断崖式下跌到1.87亿,2000年后更是干脆不再列为单项作产量统计了。
但绝不是因为中国人把热水抛弃,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饮水机、保温杯。
还记得黑豹乐队鼓手赵明义端起保温杯引爆社交媒体热点的事吗?
虽然保温杯一夜之间成为中年危机的代名词,但也有不少年轻人手捧保温杯,为偶像和保温杯正名。
冬天,谁还没个保温杯了?从寒冷的室外回来,打开保温杯——
一杯你开胃,二杯你肾不亏,三杯五杯下了肚,保证你的小脸——白里透着红!
总之,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卫生等各种因素,热水在中国人民中的地位无法取代,也正是因为如此,也反过来影响着一代代的国人,养成了“喝热水”的习惯。
而外国人喜喝凉水,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们吃得太“燥”了西方饮食主要以牛羊肉为主,还有芝士、黄油等辅料,很容易上火,分分钟想喝点冰水或者凉凉的肥宅快乐水降火。
不过,欧美国家的水质标准确实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冷饮或直接喝都没有问题。可如果你在中国直接喝……
至于究竟是“喝热水好还是凉水好”,我想这个问题大概就像我们讨论“豆腐脑应该吃甜的还是咸的”一样,在中外人民之间永远不会有定论。
这杯开水和豆腐脑,我先干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