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国学感悟:
话题:
《中哲史北大》之“朱熹”
正文:
先论“陆九渊”章之朱陆之争
朱陆之争,主要是“为学之方”。朱是教人先“泛观博览”,多读书,然后达到对理的认识。陆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朱熹之中心命题是“性即理”,陆为“心即理”。但目的殊途同归,为巩固封建统治。
二人又辩论无极、太极的问题。朱分别“形上”、“形下”,以为有两个世界,陆则不赞成这种分别。
朱熹解释“无极而太极”为“无形而有理”,强调“理”的形而上的性质。陆九渊说明的是“心即理”,既然“心”中包含有“理”,“心”就是根本,只说“太极”,不必“无极”。
再论“朱熹”篇章之“理一元论”。
朱发展了二程的理一元论,建立完整之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理有几层意思。首要意义为事物的规律。理的内容还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基本标准。理为第一性,气为第二性。
理气不相离。逻辑上,理在气先。
强调无理不成事物,“理”是第一性。
朱认为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是为“太极”。太极,又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把仁、义、礼、智加到自然界上去。
关于太极与万物的关系,其认为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太极,即“理一分殊”。其提出“物物有一太极”的学说。每一物都以太极为其存在的根据,每一物都涵有太极。“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物物有太极,如月印万川。
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有偏有全。
讲理一分殊。
把最一般的理即所谓太极,安置到每一个具体事物之中,作为每一个具体事物存在的依据。
朱还认为,一切人、一切物都是理与气所构成的,人物禀理以为性,禀气以为形。
心包含理与气。
肯定对立的普遍性。又提出“独中又有对”的论断。对立面互相对峙,并不在一定条件转化。
同意张载的“两故化”的学说。认为理是永远不变的。
附一:
知行格-英雄之旅
日精进第309日(考研倒计时203日)
日阅读:读完《中哲史北大》《中庸》《干法》,约两个小时。√
日锻炼:
日总结反思:
同感悟
附二:
第二十七轮一周封闭计划:
时间:6月2日——6月8日。
具体:
1.遵循每日时间表。
2.6点半-9点,关机;尽量少进行碎片化阅读。√
3.每日抄《大学》《中庸》。√
4.学习、上课、备考、看书、写文及其他。
未来五年规划:专注国学,求学求真;读万卷书,韬光养晦;立德立言,写作演讲。
人生目标:进德修业的书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