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道夫.德雷克斯
第一章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
1.成人通常对孩子与自己平等的观念感到很深的不安,于是他们断然否定这个可能:“真实可笑,我比我的孩子懂得多,他怎么可能跟我想等?”当然不是想等,不是在知识,经验或技巧方面的想等,即使成人相互之间也没有在这些方面的想等。平等并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敬和尊重。传统文化认为成人优于孩子,人的社会等级由出身,财富,性别,肤色,年纪或智慧决定。
2.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够拥有和享受自由,我们需要规则,规则会产生限制和责任。比如”开车的自由”包含了我愿意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限制。
3.清晰和明确的界限能给人安全感,让人清楚自己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职责。否则孩子将感到无所适从。即使孩子不断努力,想要“找寻自我”,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却没有方向。
4.自由必然与规则相伴,没有规则就不会有自由。
第二章:了解孩子
1.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向,必须先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否则我们几乎难以改变他们的行为。
2.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基于他们有没有归属感,这是他的基本需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获得自己的定位。
3.从童年起,孩子们就必须学习如何调整自己以适应和应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的内在环境,一岁前,孩子们用大部分时间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
4.父母的关系,是孩子在发展自己个人价值观时的重要指标和方向。如果妈妈在家里处于支配地位,那么孩子可能会模仿妈妈,获取权威的地位。
5.在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的发展。第一个时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的关系决定家庭其他成员的关系。第二个外部环境因素是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6.当老大觉得老二对自己的地位造成了威胁时,他会认为有必要调整自己的内在环境,结果通常是要么选择放弃,要么在某些方面努力保持领先,以达到弥补和平衡。老二也一样,通常他会对老大的进步和成长感到不满,会想尽办法超越或者放弃。孩子们对自己排行重要性的认识,完全取决于他们对家庭位置的看法,也就是他如何去理解每个人的家庭位置。
7.在四个孩子的家庭里,老二和老小通常会成为盟友。他们会表现出相近的兴趣,行为和性格特质,孩子们之间相互竞争时,时在变现他们的不同。
8.发展家庭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孩子会尝试每一件事,如果成功的达到目标,那么他就会把这个方式保留下来,将此作为给自己定位的方法之一。有时候孩子会发现,同一种方法未必处处适用。那么他会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再尝试,不再发展这个关系;要么采用新的方式,发展不同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