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慧早起共读Day144——读《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去感受,而不是去处理

        确认孩子的感受时,最困难的一点,是你有不同感受的时候。

        例如,七岁的孩子深深叹一口气说:“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你一听可能会马上反驳:“瞎说,我们上周才去过乐高乐园!”或“我们经常出去旅行啊!你都忘了?”你可能会很生气,你花那么多钱,投入那么多时间,带孩子到处去玩,孩子却不知感恩,还埋怨你。

      你明明想和孩子培养一辈子的亲情,你也非常在乎孩子是否快乐,但当你否认孩子的感受时,你们的关系就开始疏远了。这时要你改变反应,你可能会抵触,但是你要知道,当人们的体验获得认可,而不是遭到质疑时,感觉都会更好,孩子也不例外。你应该要意识到,孩子只是在告诉你他的感受,你要把握这个机会与他产生共鸣,谈论他的感受,而不是急着否认他。

      否认负面的感受并不会让它消失,只会强化它。我们回头来看上面的例子。

孩子: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

大人:你是觉得现在很无聊,很烦吗?

孩子:是啊,我们都待在家里一整天了。

大人:嗯,是,那告诉妈妈你现在想做什么?

孩子:我想再去一次乐高乐园。

大人:乐高乐园很好玩,对不对?

孩子:对呀。

        这种对话会让孩子感到满意,而不会升温成争吵。孩子并不傻,他知道你不可能天天带他去乐高乐园,但他希望父母知道他想和父母在一起,和他一起感受。重点是安抚他的感受,让他学习接纳一个令人不快的事实:人生不见得都会按照他想要的方式运作。

      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无论孩子或成人。当我们感觉不好时,我们不需要被治愈,我们想要的只是有人感同身受,而不是被当成问题来处理。我们希望有人理解我们的感受,这样我们就不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你不必等到孩子会说话,才去认可他的感受并认真看待他。当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时,你可以解读当时的情境,思考孩子的感受,并把它转化成话语。即使孩子会说话,他也可能无法像你那样清楚地表达感受,这也是为什么上述例子中,孩子把心中的感受描述成“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玩”,而没有说出真实的感受——“我感到烦躁不安,一整天关在家里,不知道要做什么”。家长把他观察到的孩子的感受转变成话语,并在孩子回应“对呀”时,与孩子产生共鸣,因此促成了亲子之间心灵相契的时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