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感受的重要
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每个决定,都掺杂着感受。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感受,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管理他的感受。感受和本能是紧密相关的,如果我们否认孩子的感受,那可能会削弱他的本能。
孩子的本能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意识。例如,在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Listen So Kids Will Talk)中,作者提到一个孩子的故事。她和朋友一起去当地的游泳池,但很快就回家了。她母亲问道:“你怎么那么快就回来了?”女儿解释说,泳池边有个比她们大的男孩想假装成小狗舔她们的脚。她的朋友们都觉得很好玩,但她觉得很恶心。我相信,她的朋友们很可能是被父母训练成对某些事情不做反应,她们的父母可能以前常对她们说:“别闹了,别大惊小怪。”而不是鼓励她们认真看待自己的感受。如果是这样,那可能危及她们的安全。
我们很容易忽视孩子的恐惧,例如尝试新食物的恐惧。如果我们只是呵斥孩子“别闹了”,而不是认真聆听他们的感受,孩子可能以为自己真的是在胡闹。
你也许会想,“天啊,为了确保孩子安全、吃饱、保持干净,我需要做的事情已经够多了。这还不够辛苦吗?现在我还需要费心体会孩子的感受吗?”我想告诉你,尽管我很讨厌“秘诀”和“生活窍门”之类的东西,但如果亲子教养真的有秘诀可言,那就是这一个:不要和孩子争论他的感受。
比如,你八岁的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当你赶时间、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忙时,你很容易脱口说出:“你必须去,就这样!”但如果你说:“你真的不想现在去上学,是吗?”孩子比较容易听进去。这样说可以启动亲子对话,而不是终止对话。
我们往往会迅速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我们经常很忙,在出门前常一把抓住孩子,试图帮他穿上外套,但孩子不喜欢你那样做。于是,我们要求他自己穿上外套,但这时他已经打定主意不穿了。所以,你看,不如先花时间尊重孩子,肯定他的感受。也就是说,不要一把抓住他让他快穿外套,而是提醒他穿上外套的时间到了,接着观察、倾听和体会他的感受。如果他拒绝穿外套,你可以说:“你怕热,所以才不想穿外套是吗?那我们待会儿到外面,你觉得冷时再穿。”如果你早上时间很紧,那就早点起床,多留一点时间来尊重孩子的慢节奏及肯定他的感受。这样一来,生活就不会像打仗一样了。
当孩子哭闹时,你应该坚持安抚的理念,去感受孩子的情绪,而不是急着去处理。如果你认真看待孩子的感受,并在孩子需要时给予抚慰,他们将逐渐学会内化那种抚慰,以后就能够自我化解。
如果你成长的过程中,每次感到难过时,情绪都遭到否定,你很容易以同样的模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有一种阻止你犯这种错误的方式,回想你以前难过的时候,大人的反应使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感到更加难过。难过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曾经因为难过而遭到斥责,成年后也会对此耿耿于怀,当你现在遇到难过的事情哭泣时,可能会不自觉地为自己的反应道歉。
不管你的情绪有多强烈,接纳自己的情绪是控制及安抚孩子情绪的关键。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情绪不重要,你就无法充分包容孩子的情绪。如果你变得歇斯底里,你连自己的情绪都无法掌控,更遑论接纳孩子的情绪。
你需要练习处理自己的情绪,不是去压抑情绪或彻底爆发,而是承认你的感受,并想办法安抚自己或接受周围人的帮助。
养成谈论感受的习惯也很重要,包括你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随着孩子日益成熟,大脑更趋向逻辑思考,这并不是说孩子会因此变得非常理性,人类永远是感性导向的,但孩子可以学会运用图片、绘画、语言来表达他的感受。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开始学会掌控情绪,而不是任凭情绪摆布。
如果孩子因为你不准他在午餐前吃冰激凌而哭泣,你理解他“难过”的感受并不意味着你妥协了,允许他吃冰激凌。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是让你因为孩子不开心就放弃工作,不送孩子去保姆家,或屈服于孩子表达的任何不满。我只是建议你认真看待孩子的感受,你做决定时也会考虑到他的感受,你借由确认及了解他的感受帮他化解不适,而不是立刻否定他或转移他的注意力,也不是逃避及疏远孩子。
对于那些你不希望孩子抱持的感受(例如讨厌兄弟姐妹或不想去探望奶奶),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确认那些感受有风险,会助长孩子的不良习惯。慢慢你会发现,当孩子觉得自己获得关注与理解,他就不再那么想抗议和哭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