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么多书,你还记得多少?懂得了这些别人的大道理,你就能过好这一生了吗。”
或许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每样东西的价值都可以转化为金钱来衡量,但你的兴趣和好奇心,真的也要这样做吗?你说好奇心害死猫,我只能说这只猫死得崇高。
记得高中前,压力很大的时候,特别喜欢看“闲书”。还常感慨,要是上课的时间,能让我自学,而不是光看课本,岂不是能学得更好?而且我也在感兴趣的课外书籍相关科目,学得不错。但是为什么时间自由,有条件的时候,却常常背离了最初的理想呢?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假如到一个人烟隔绝的地方,只提供一样东西,你能忍受得住寂寞吗?当时的我就觉得,只要有足够的书,能与先哲交流,这就足够了。但是现在的我,还能够做出这样的选择吗。
是因为现在外界有太多诱惑引诱走自己了吗?高中的时候我也有电脑可以打游戏,初中也泡过网吧,但也还是能够在日常做到很好的阅读习惯。那时候有外界的约束条件,去玩的成本更高,阅读的成本更低而且也能带来愉悦和满足好奇、求知欲的感觉。而现在随时可以玩游戏,而没任何人约束自己,甚至受身边人和不好的环境影响,而使自己更加的放纵。
希腊神话里的英雄奥德修斯,率领船队经过墨西拿海峡的时候,事先得知塞壬那令凡人无法抗拒的致命歌声。于是命令水手用蜡封住耳朵,并将自己用绳索绑在船只的桅杆上,方才安然渡过。知道自己的自控力不足,就要懂得给自己绑上限制的绳子。
记得从高三有了手机之后,因为能装读书APP,可以下载很多的书而且还免费,从那时候起,就开始变得喜欢下载收集很多的书而很少把书重复阅读甚至读完了。过多的选择摆在面前,总想着选出最好最完美最适合当前的,反而一直没行动,分析进行得太多太过完美主义了,反而引起分析瘫痪。
而真正的完美主义应该是行动上不断做到完美。那些我下载出来供我选择的书,只要是自己当初认真选出来的,其实都是对于自己最好的最适合的书,那既然都是最好的,就不应该在读的时候一直纠结了,现在读的这本真的是最好的吗,读另一本会不会更有用呢,太功利心的思考,只不过是内耗,只会让自己的收获更加少,因为学习的时候就在不停的怀疑和分神,而只有百分百全情的投入才会有高效率和好收获。
有很多书的时候,我就喜欢不停的分类挑选,而且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不喜欢看到大结局,看到高潮或者接近结尾的时候就很容易停止不看。希望永远不会结束没有结局能够一直存在下去。而且我可以支配的钱多了,能去书店买到的书也越来越多。从韩寒的one套装书开始我就是一直在屯书,只是收藏而很少读完。总想着找到最好的时间段,有仪式感的开始阅读。但是能够让自己读的开心的时候,不都是偷偷的、甚至是从各种场合挤出来的时间进行阅读的吗,而且还会有来自老师的压力。
就不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件仪式化的东西,也不是一件任务或者习惯。不是由兴趣和好奇心驱动,满足自己的脑洞的阅读,目的性太强其实很难一直坚持。
反观以前自己能够一遍又一遍的沉浸式阅读,为什么现在就会这么浮躁?驱动自己进行阅读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好奇心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就像以前的语文课本,发下来的头几天我就能把它看完甚至看上几遍,跟现在的浮躁不同,以前的一本书,读起来是有感觉的,知道自己读了多少,而且知道什么时候会读完,不会有无穷无尽的感觉,而现在信息大爆炸,一大堆的信息来源反而让自己的选择变得困难了。
电子设备方便了我获取到更多的信息,但是却让我在信息大爆炸中迷失了方向。尽量减少手中的无效资源,只留下评分最好,自己最喜欢的,不要堆几十G的资源摆着。
不要太过相信自己的自控力,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懂得掌控外界的物,来帮助自己,而不是被它所控制。